在第17個國際檔案日來臨之際,2024年6月8日上午,通州舉辦《大生檔案》品讀會,邀請該書作者南通市檔案館研究館員朱江作《大生檔案》專題講座。本次活動由通州區文廣旅局、區社科聯、區政協教文衛體委、區張謇研究會聯合主辦,省級社科普及基地區圖書館承辦,這也是“江海文化叢書”品讀會系列活動的第二期。
1895年,近代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開始籌建大生紗廠,并注重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資料的保存,形成大生檔案。珍藏在南通市檔案館的大生檔案,是“張謇事業的歷史記錄”。作為世界記憶亞太項目的主要申報人之一,朱江研究員三十多年來與這批珍貴的檔案為鄰、相伴,把近萬卷大生檔案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研究,考證這一國家重點檔案的形成、保管、整理和開發過程,挖掘出檔案背后的故事,讓一段段藏在時光里的歷史記錄變得鮮活起來。在朱江等檔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11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由中國提名的“大生紗廠創辦初期檔案(1896—1907)”通過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南通大生檔案,由此進入世界視野。除全程參與“大生紗廠創辦初期檔案”申報《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的工作外,朱江研究員依托大生檔案還著有《麥文果》等專著,編纂了十多本檔案史料匯編。
講座過程中,朱江研究員從“為什么寫”“怎么寫”“寫了有什么用”等三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了《大生檔案》一書的寫作體會。“大生檔案能夠以相對系統、完整的規模存世,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在于大生各企業自身形成了相應的檔案。偶然性則是,與大生企業的組織架構有關系。……”朱江分析道,“張謇從創業伊始就設立的大生駐滬辦事機構(一般統稱滬所),成為整合兩地資源的樞紐機構。大生滬所是大生檔案的形成單位。”從歷史的碎片里、從檔案的細節里,朱江研究員耐心地挖掘資料,多次到上海實地探訪大生滬所的辦公地點,把大生滬所的面貌清晰地梳理出來了。他的講座結合自身研究的經歷,圖文并茂,彰顯了一名檔案工作者的使命感。
(供稿:南通市通州區社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