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區域協調發展的生動實踐闊步向前,理論探索須臾不能止步。2024年,在全省南北結對幫扶考核中,無錫和連云港位列第一等次第一名。繼召開2023年第一屆錫連南北合作學術交流會后,2024年12月10日,由無錫市社科聯、連云港市社科聯共同主辦的第二屆會議在無錫召開。
會議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錫連南北合作協同發展”為主題,通過學術交流的方式,推進錫連兩市社科界溝通交流,促進錫連兩市協同合作。無錫市副市長馬良、連云港市副市長洪延煒出席會議并致辭,無錫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李明新主持會議,連云港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商顯福作會議總結。兩市相關部門和單位代表、兩市社科界代表和駐錫高校代表等90余人參加會議。結合兩屆學術交流活動,現將與會各專家學者報告的主要觀點綜述分享如下。
一、政策機遇可觸可感,錫連雙城積勢而行
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是江蘇省委省政府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學習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著眼區域發展特點制定的重大決策。2022年,省委省政府調整結對關系,無錫結對幫扶連云港。與會專家展開熱烈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善戰者,求之于勢”。這一輪的南北結對調整,為錫連合作積勢蓄勢謀勢,無錫與連云港之間城市能級落差大,蓄勢足,空間廣,粘性強。首先,在產業方面,無錫下游制造業強、新興產業布局早。連云港上游原材料豐富、傳統制造基礎較好;其次,在發展空間上,無錫有“騰籠換鳥”、連云港有“筑巢引鳳”的現實需要;再次,在發展階段上,無錫整體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基本完成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任務,而連云港尚處于工業化中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較重;另外,在發展區位方面,錫連雙城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節點,雙向奔赴通江達海,將區域發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共創基礎設施建設、物流運輸、經貿往來之利,結對幫扶將具備乘數效應,可助力連云港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上實現新突破,在推動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上展現新作為,在共同建設一帶一路交匯點上探索后發先至新路徑。
二、借鑒結對幫扶歷史經驗,賦能錫連雙城合作行穩致遠
省委省政府在新一輪南北結對幫扶調整中明確,推進產業、科技創新、醫療衛生、文旅康養等6個領域全方位合作。與會專家聚焦產業和科技創新聯動建言獻策,總結上一輪的南北結對幫扶共建園區歷史經驗,找準新一輪幫扶合作行動指引。
研究發現,在過去的近20年里,全省20余個共建園區在啟動設立、加速發展、轉型變革不同階段存在著路徑分化現象。從動力機制上看,南北結對幫扶決策部署,為合作促進和園區設立提供了第一波發展動力,在順利進入啟動設立期后,如果不能提供要素保障,不能協同解決問題,勢必拉長“起飛”準備時間,甚至讓園區陷入第一個合作陷阱。在進入加速發展期后,市場是提供第二波接續動力的關鍵時期,只有從市場角度尋求成本共擔、收益共享、要素重配、組織重構的平衡點,才能使得共建園區脫離兩地資源“輸血”而獲得競爭力,進而迸發帶動力,反之,則使得共建園區陷入第二個合作陷阱。與會專家建議:
借鑒蘇遼,推進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嵌入式合作:江蘇物聯網、集成電路等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嵌入遼寧制造裝備集群。
借鑒蘇宿,全面推進南北共建特色園區:在全省建立6個共建園區,蘇宿園區成為全省標桿,吳江泗陽園區、常熟泗洪園區、張家港宿豫園區在4個省級特色試點園區中占據3席。
借鑒浙江山海協作,實施“一縣一業”和“一縣一策”:推動50個經濟強縣與26個山區縣結對,打造一縣一特色產業。
借鑒廣東深汕,推進區域體制機制一體化:打破行政界限,建立全要素流通大市場,合作區與深圳規劃聯通,實行一體化管理;合作區實現人、企與深圳同權。
三、發揮錫連比較優勢,探索產業聯動具體路徑
推動雙城產業聯動,重在發揮各自優勢建鏈補鏈固鏈。無錫確立發展“465”現代產業體系,連云港重點培育形成石化、冶金、新醫藥等六大主導產業和高性能纖維、綠色食品等10條重點產業鏈,與會專家建議產業聯動路徑如下:
升級傳統優勢產業——先進化工。無錫化工特點是下游精細化工強,產業規模超1500億元,化工新材料企業超300家。連云港化工的特點是上游化工原料強,2023年產值將超2000億元。因此,可通過如下路徑實現先進化工產業的聯動合作:建立專項機制,推動無錫化工企業搬遷入連;產業精準對接,引導盛虹等煉化企業,與無錫下游精細化工企業對接合作,打造嵌入式產業鏈;共建化工園區,在灌云、灌南等化工拓展區,探索共建電子化學品產業園,支撐發展先進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相關產業。
升級傳統優勢產業——高端紡織。無錫紡織行業的特點是,產業有規模, 企業有品牌。連云港紡織行業的特點是,集聚于灌云、灌南、贛榆等地,灌云經濟開發區是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產業聯動可行路徑:引導無錫企業向連轉移,就近利用化工紡織原材料,實現產業協作;發展紡織裝備業,支持聯合開發高端紡織機械;發展面向生物醫藥、節能環保、航空航天等新興領域用高端紡織品。
聯合培育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一是合作探索共建新能源飛地,支持無錫新能源龍頭企業參與連云港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建設。二是共建新能源跨區域產業鏈。鼓勵無錫新能源制造企業強強聯合、上下游整合,以產業聯盟形式,在連云港建設新能源專業園中園。積極發揮無錫在綠色低碳技術、產業、經驗方面的優勢,鼓勵無錫企業輸出數字工廠、園區節能與綜合能源服務等低碳解決方案。三是積極推動“綠電入錫”。推動連云港新能源發電企業與無錫電力用戶直接交易或使用,研究爭取落地跨區域規模化綠電交易機制。鼓勵無錫工業園區、大型企業和大型數據中心到連云港直接建立專屬光伏電站或風電場,實現終端用戶的綠色電能替代以及碳減排和碳中和。
四、打造科創飛地,錫連“雙打”搶籌新賽道
產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科技是產業升級的“動力源”。與會專家研究發現,新一輪的南北結對調整,將科技創新納入全方位合作的第二位,既體現了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的科學方法,又充分展現了科技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引領作用。無錫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擁有物聯網、生物醫藥、高端新材料、節能環保等1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集群成為一個個城市產業創新的策源地。
連云港戰新產業具有區域特色,在新醫藥領域擁有全國地級市最多的創新藥,在新材料領域擁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和碳纖維、芳綸三大高性能化學纖維,在新能源領域既擁有風、光、核資源且具備制造能力。在重大科技創新布局中,“兩設施、兩中心”格局初步確立,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加快建成,深遠海裝備海上科學試驗基礎設施加快創建海上大科學裝置,全省首個海洋領域技術創新中心順利建設。
錫連都是國家創新型城市,在創新布局上已經形成了鏈式互補,標志著南北合作邁入創新鏈高端化新階段。太湖實驗室設立連云港中心,配齊用海涉海的驗證、檢驗、保障、轉化等科研條件,兩地組合支撐海洋強省建設。連云港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無錫出臺了兩機(重型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配套產業規劃,未來兩地同向發力,為江蘇清潔能源技術裝備的產業創新走在前列夯實基礎。泰連錫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通過強強聯合,將實現 1+1+1>3 的化學反應,深耕高成長賽道,完善協同政策,推動一體化發展。與會專家展望合作前景:
聯合培育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無錫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大,融資能力強。無錫市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超過1600億元,企業超1600家。連云港醫藥產業單個企業強,創新藥有特色。可行的合作路徑:聯合開展醫藥技術創新,利用自貿試驗區持續拓展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白名單”制度試點范圍。針對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防治,共同開發雙特異性抗體等創新藥物產品;加強中藥產業交流合作。共同建設醫藥產業服務平臺。發揮兩市藥企渠道優勢,幫助連云港建設醫藥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和大數據平臺。
聯合培育新興產業——“兩機”產業。無錫市“兩機”產業集聚優勢明顯,包括無錫隆達、透平葉片、航亞科技等,規模超200億元。此外,無錫市航空發動機特別是在葉片制造領域市場占有率較高,材料和零部件發展較強。對應的,連云港擁有高效燃氣輪機大設施,因此,錫連雙城可通過共同開展“兩機”技術攻關,聯合打造航空航天產業協同鏈條等。
聯合培育新興產業——發展海洋經濟。連云港在港口條件、總裝基礎設施、船舶制造等方面具有海洋資源優勢,能為無錫商業火箭試驗發射提供助力。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工船項目已正式啟動,項目中海陸接力養殖依托海域資源為黃海冷水團,為連云港發展海洋經濟的主攻方向。無錫利用連云港的海洋條件,解決不靠海的問題,突出深海科技優勢和海洋交通運輸、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錫連兩地圍繞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海洋船舶、涉海設備與材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海洋感知與水下通信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
五、共議結對模式升維 再話產創聯動發展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勝比一屆辦。第一屆學術交流會總的基調是“探索錫連雙城合作新模式 譜寫區域協調發展新篇章”,揭示全省20多年來南北結對園區共建成功密鑰,起底兩地比較優勢最佳合作路徑,全景展示兩地產業和創新現狀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等鏈式融合。第一屆學術交流活動,如果說是在繪就一幅“大寫意”,那么2024年的第二屆交流活動可謂是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制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
第一屆學術交流會上,無錫市發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建標、連云港市政府辦副主任孫京海、無錫市科創中心科技情報部部長沈瀟雯、連云港工貿高職校黨委書記張國橋、無錫市新產業研究會副會長張建、江蘇海洋大學二級教授吳價寶分別作題為《關于無錫連云港新能源產業創新合作的思路建議》《錫連雙城智庫合作的需求與展望》《無錫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實踐與探索》《連云港市產業發展歷程、現狀和未來》《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打造產業科創新高地》《深化雙城合作,推進產業強市》的專題報告。第二屆學術交流會上,無錫市發展改革研究中心正高級經濟師倪自宏,江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教授劉勇,中共無錫市新吳區委黨校副校長汪英,連云港市政府辦副主任孫京海,連云港市委黨校教育長盧山,江蘇海洋大學教授易愛軍分別作了《展望“十五五”,拓展錫連產業合作協同新空間》《提質科創載體、優化科創生態、推動錫連科創協同發展》《南北合作“新”“連”心,互助互促同發展》《錫連合作打造連云港燃氣輪機產業園建議》《優勢互補、前景無限-錫連醫藥產業發展比較與合作展望》《連云港發展深遠海養殖的思考及建議》。
堅持以率先發展造就區域競爭優勢,是無錫市現代化實踐主要經驗之一。發展經驗表明,當無錫在國內享有比較優勢時,無錫的經濟發展就走在全國的前列。近現代以來,無錫就是通過率先發展不斷塑造發展比較優勢,通過構建升維發展模式不斷形成發展“勢差”,進而造就對其他地區的降維競爭優勢。
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進理論和實踐螺旋式上升,兩地社科界必將為譜寫錫連合作新篇章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兩屆學術交流會各位專家提出的意見建議基礎上,應切實做好應用轉化下半篇文章。兩地理論界迫切需要理論升維,積極探索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前沿,比如空間發展均衡理論、流空間經濟網絡節點源匯空間組織理論、創新鏈—產業鏈空間收斂理論等;兩地理論界也需要戰略升維,要將區域協調發展上升為或融合到國家發展戰略,如連云港如何加快融入長三角,無錫如何如何拓展自貿試驗區、服務海洋強國建設等;兩地理論界還需要政策升維,在園區建設、政府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爭取更多的上級資金、政策支持,最大程度建群強鏈;最后,也要爭取體制機制上改革升維,想辦法突破 “科創飛地”“財稅分享”“南數北算”“綠電入錫”一體化政策。
(供稿:無錫市社科聯、連云港市社科聯 校審:白璐 部門:省社科聯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