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指要
找準方位 科學謀劃 奮勇攀登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峰

發布時間:2021-03-26 | 信息來源: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20年12月30日,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南京開幕。省委書記婁勤儉出席大會并講話。他希望全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精神,緊跟時代步伐、緊貼全省大局,圍繞“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找準方位、科學謀劃,奮勇攀登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峰,為深化“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婁書記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全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要求:
  第一,哲學社會科學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增強人民群眾精神力量上責無旁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只有旗幟鮮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掌穩思想之舵、增強精神力量,才能夠推進現代化事業行穩致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是新思想在江蘇的具體化,我們推進各方面工作都要對標對表,從事思想理論研究更要篤學篤行,更好地用新思想培根固元、引領方向。這當中,首要是解決好“武裝自己”和“武裝他人”的關系。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作為真理的傳播者,要用真理引導他人,必須先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好自己”,自覺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統一思想。與上項目、搞工程等物質建設相比,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屬于精神建設,建樹的是理想信念、砥礪的是思想靈魂,有其特殊性。真正好的社科成果,順應時代需求,推動發展更好遵循規律,會產生比一個具體項目大得多的效益。前幾天我看到人民日報一篇評論,主要觀點是“讓人信,自己先得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經常捫心自問,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否做到了“真學真懂真信”,是否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從而發自內心地增強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并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
  做好研究闡釋、宣傳普及工作,用科學的理論“武裝更多的人”,是黨賦予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時代重任。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有些研究成果質量還不是很高,宣傳科學理論有的還在概念里打轉,闡釋大政方針有的簡單照搬講話文件。應當看到,今天的時代條件、輿論環境、大眾心理乃至利益格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守牢意識形態安全、文化安全底線,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要求我們更加注重思想理論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從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同志,要多考慮寫出的文章是否有深度、接地氣,拿出的成果能否說服人、引導人,更加緊密結合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疑慮和困惑,開展學術研究和理論闡釋,引導更多的人對標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放思想、統一思想,打破不符合新發展理念的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更富創造性地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第二,江蘇擁有深厚的哲學社會科學底蘊,能夠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立自強貢獻更多力量。新時代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總書記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個“中國特色”,關鍵就在于主體性、原創性。五中全會強調,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進入新時代新階段,兩種道路、兩種理論、兩種制度的交鋒愈發激烈,更需要我們“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樣才能對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實踐進行深刻解讀和有力闡釋,進而更好地指導和引領新的發展實踐。
  江蘇文化源遠流長,社科資源豐富,歷史上思想文化名家輩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以費孝通、匡亞明、胡福明等為代表的一批江蘇社科名家大家,用有創見、有價值的精品力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面向新征程,江蘇肩負著“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在服務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立自強上也應當有大作為、大追求。近些年,江蘇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總體是走在全國前列的,社科人才隊伍總量不小,社科學術研究成果也很多,但還需要“高處再攀高”,進一步成就哲學社會科學的江蘇之“大”、江蘇之“強”,產生更多像費孝通這樣的名家大家,產生更多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適應時代要求、引領風氣之先的名作力作,讓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相適應,與江蘇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相匹配,成為江蘇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我們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心人類、面向未來”的要求,在發揚優良傳統中堅定創新自信,在強化主體意識中提升原創能力,在批駁謬誤中堅持真理,扎扎實實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不斷推出高質量的社科成果、社科品牌,加快構筑思想文化高地,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作出江蘇貢獻。
  第三,哲學社會科學是經世致用之學,希望大家把論文更多地寫在江蘇的大地上。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江蘇大地正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這既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豐富養料,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對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來說,關鍵是做到“三個好”:一是把重大的命題回答好。總書記要求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這是我們新階段新征程必須回答好的時代命題,也是社科界必須聚力突破的最大課題。前段時間,圍繞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我們廣泛征求了包括社科界在內的專家學者意見建議,不少真知灼見已經轉化為決策的成果。在實施推進中,不論是“爭當表率”“爭做示范”還是“走在前列”,都蘊含“為全國探路”的要求,很多工作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需要社科界充分發揮智庫作用,超前做好研究。總書記在這次視察中,還就長江經濟帶建設、長江文化保護傳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民營經濟發展等進行現場指導,也需要社科界主動跟進、加強研究,推出一批具有前瞻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助力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落地生根。二是把成功的經驗總結好。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實現“由農到工”的轉變,通過發展開放型經濟實現“由內到外”的轉變,通過推動轉型升級開啟“由大到強”的轉折,通過接續奮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一次次歷史性跨越。一路走過來,涌現了“春到上塘”、蘇南模式、昆山之路、蘇州工業園區經驗、張家港精神等一系列江蘇經驗、江蘇典型,這些都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富礦”。“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但客觀地說,我們對這些經驗的研究還有待深化。比如,當年蘇南鄉鎮企業為什么會異軍突起,崛起后為什么又會走上轉型發展之路,新時代新階段又將朝何處去?其演進的內在邏輯、規律走向,都有待社科界深度挖掘,這對我們開啟新征程將大有裨益。再如,在這次抗疫大戰大考中,作為常住人口超8000萬、流動人口超2000萬的人口大省、市場主體超過1100萬的經濟大省,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個戰場都交上了優異的答卷,把這偉大壯舉背后的根本原因講清楚、深刻的啟示闡釋好,對于干部群眾堅定“四個自信”、提振精氣神,也是很有價值的。三是把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好。面向“十四五”,江蘇經濟轉型升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還需增強,綠色發展水平、本質安全水平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有待深化,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領域存在薄弱環節,全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這些都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發揮聰明才智,帶著問題找答案,為江蘇現代化建設多建睿智之言、多獻管用之策。
  第四,學術生態是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土壤,需要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呵護。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使命責任,理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做出表率。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發展史上,真正的名家巨匠從來都是嚴謹治學的典范,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關鍵就在于他們有真情懷、真學問、真品格。真情懷,說到底是“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哲學社會科學如果丟掉了“社會”、脫離了人民,就喪失了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和生命力,也就稱不上是科學。如何走進社會、走入群眾?就是要按照總書記所要求的,走出象牙塔,多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絡,著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文章寫進群眾心坎里。我們只有始終把群眾利益作為學術思考、學術研究的根本點,把群眾需要作為理論創造、思想創新的切入點,把群眾實踐作為探索規律、發現真理的支撐點,才能真正為人民著書立說、立德立言。真學問,說到底是“以何立身、以何名世”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師、大家,不是說要有大派頭,而是說要有大作品”。大作品的背后是大學問,出大作品、成大學問最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最需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的堅守,最需要“不害怕時間考驗、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信心,這個過程十分辛苦、殊為不易,但正因其辛苦和不易,方成其難得與可貴。費孝通為求解中國鄉村發展之路,一生30多次回吳江,26次訪江村,“沉下去成為農民,走出來成為研究者”;匡亞明為通古今之變,發起并主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部6000余萬字,是中國影響最大的原創性思想文化項目之一;從1988年到2020年,江蘇出版人經過32年的接續努力,推出“海外中國研究叢書”超過200部,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相媲美,成為當今我國最具影響力的學術叢書之一。他們的這種專注和執著,都值得我們學習。真品格,說到底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問題。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承擔著特殊的道德責任和學術責任,需要把做學問與做人做事統一起來。希望大家按照總書記殷切期望的那樣,“講品味、講格調、講責任”,嚴格遵守學術研究規范,始終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真正在為國家、為民族做學問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