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織動態
百年黨史 砥礪前行——慶祝建黨百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發布時間:2021-06-30 | 信息來源: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21年6月4號下午,省社科聯聯合省歷史學會、省中共黨史學會、省中國近現代史學會、省哲學學會、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省鄧小平理論研究會、省經濟學會、省城市經濟學會、省保險學會等10家社團在南京共同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會議分開幕式、大會交流、分論壇研討交流3個單元進行。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新科教講話,10家聯辦社團負責人和論文作者近150人參加會議。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張振教授主持開幕式。本次會議經過廣泛發動,共收到論文153篇。與會專家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和不同的層面,系統回顧我們黨百年奮斗的關輝歷程和歷史性貢獻,全面總結了我們黨奪取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成功經驗,深刻闡釋蘊含在我們黨成長、發展和壯大過程中的內在邏輯,研究范圍寬廣、內容豐富,學術觀點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深度詮釋百年大黨理論體系的思想內涵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誕生與壯大是歷史的必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以貫之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為中國乃至世界未來發展指出方向。

省近現代史學會副會長、常州大學朱成山教授對催生中國共產黨誕生的三種力量進行了探討,朱成山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蘇俄十月革命成功實踐的榜樣力量和五四運動煥發出中華民族的覺醒力量是催生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三種主要力量。這三種力量相互交集融合,產生了質變,從根本上嬗變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屢遭挫折與失敗的局面,催生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進而為中華民族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和積聚了前行的動力。

省社會科學院崔巍研究員對民國初年馬克思主義在江蘇的傳播進行了梳理。崔巍認為,民國初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以及馬克思主義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廣泛傳播,江蘇地區也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快速傳播的現象。馬克思主義在江蘇的傳播促進了江蘇當地文化與世界先進文化的融合,也加速了中國共產黨在江蘇早期組織的出現,是江蘇文化史和政治史上的大事,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達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現的結果。

常州市委黨校葉德躍教授對百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經驗進行了深入探討。葉德躍認為,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充分融合,以此確保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深度融合我國的發展實際,實現中國化。深入研究建黨100年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經驗啟示,對于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際的深度融合,使理論創新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有效促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

省委黨校孔陸泉教授探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及其價值。孔陸泉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的獨特而杰出的貢獻。馬克思、恩格斯曾預言未來社會不再存在商品經濟,斯大林第一個提出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超越了斯大林,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的普及和發展作出了奠基性探索;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沖破教條主義和習慣勢力的頑固堡壘,攻克了經濟學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在世界上第一個高舉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大旗。在今后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對《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將始終采取科學態度,學習領會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不斷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南京醫科大學金功輝教授從世界歷史視野下對中國道路進行了探索。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進程中,不僅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三大歷史性飛躍,更可貴之處在于,中國共產黨通過自己的探索,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道路不僅建立在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清醒認識基礎上,而且建立在中國共產黨對世界歷史特征和發展趨勢的清醒認識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以世界歷史理論為框架探索中國社會主義,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而且為世界后發展國家探索出一條非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全面總結百年大黨保持強大生命力的基本經驗

與會專家從黨的領導優勢、黨的歷史經驗、基層組織建設、反腐倡廉斗爭、黨風學風等角度全面總結了百年大黨保持強大生命力的基本經驗。專家們一致認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的重要優勢。

省社會史學會會長、泰州學院副校長周建超教授探討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自身優勢生成的內在邏輯。周建超認為,中國共產黨在百年不懈奮斗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優勢,具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指導思想和高度的理論自覺、嚴密的組織體系和高度的集中統一、堅定的人民立場和廣泛的社會感召力、不懈的自我革命和無私的政治品格。這一優勢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趕考路上歷史地生成的,是黨與人民同甘共苦、生死與共、同心同德、共同奮斗的結果,是中國人民通過長期的歷史和現實比較而獲得的政治認同和經驗總結,深刻體現了我們黨在思想理論、組織制度、價值取向和自我革命方面所具有的鮮明特質。

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布成良教授《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基本經驗》布成良教授認為,黨的歷史經驗是我們黨飽經風雨的長期摸索中積累下來的,飽含著成敗和得失,凝結著鮮血和汗水,充滿著智慧和勇毅。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本領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百年歷史輝煌的根本原因。在諸多寶貴的經驗中,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走自己的路,獨立自主開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和建設道路;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等是中國共產黨保證百年輝煌的三條基本經驗。

省鄧小平理論研究會副會長、省社科院孫肖遠研究員對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基層組織建設的奮進歷程進行了梳理,并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的基本經驗。孫肖遠認為,黨的基層組織作為黨的組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層一線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是黨堅強有力的組織基礎。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貫穿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整個歷史過程,黨的基層組織始終是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堅強戰斗堡壘。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部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由弱變強、不斷走向輝煌的一部發展史。回顧百年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奮進史,揭示其蘊含的內在邏輯,總結其形成的基本經驗,對于新時代建設黨的基層組織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省中共黨史學會副秘書長梁月青回顧了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的歷史,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反腐倡廉的寶貴經驗。梁月青指出,堅持黨的領導是把握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反腐倡廉建設規律的首條經驗;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是把握反腐倡廉正確方向的重要經驗;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基本方針,是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的基本經驗;堅持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建設,是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取得實效、長效的重要保障;堅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是反腐倡廉建設取得成效的重要法寶。

南京理工大學陳明勝教授探討了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優良學風的形成過程。陳明勝指出,早在建黨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就自覺學習馬列經典并主動用其分析中國問題,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初步嘗試;隨著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產生與盛行,反對兩種不良傾向、倡導理論聯系實際成為貫穿蘇區時期與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學習的一條紅線;而向群眾學習的提出,則是中國共產黨理論聯系實際學風的新發展,其有效融洽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催生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從“向書本學習”到“向實踐學習”再到“向群眾學習”,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學習的歷史演進符合中國革命的現實需求,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也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然。

南京財經大學陳翔副教授等以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精神,探討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倫理。陳翔、溫潘亞指出,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有力而深刻地形塑著我們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基本面貌和樣態,蘊含著調節制度環境的德法手段、規約生活形式的倫理秩序、衡量政治行為善惡的道德尺度、彰顯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等政治倫理。

全方位梳理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及其輝煌成就

與會學者全面梳理了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時期的實踐及其輝煌成就。他們一致認為,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創造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關鍵因素。

省社科院駱祖春研究員梳理了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等革命根據地的貨幣簡史,考察了抗日戰爭時期江淮銀行、鹽阜銀行、淮南銀行、淮北地方銀號,解放戰爭時期華中銀行、北海銀行等銀行的設立及職能,及北海銀行幣、冀南銀行幣、華中銀行幣等貨幣等價流通政策,認為根據地金融實踐,在穩定根據地貨幣的“幣值”取得群眾信任,取得對敵貨幣斗爭勝利、繁榮根據地經濟、穩定根據地金融秩序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政治上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在軍事上保證了軍隊的給養 ,在經濟上發展了工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金融工作積累了經驗。駱祖春研究員還指出,革命時期江蘇的金融實踐,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宗旨,堅持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因地制宜及實事求是的精神,對于今天江蘇金融業發展“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提供無窮的精神動力。站在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的新起點上,江蘇金融行業續寫時代華章應從整理與挖掘好江蘇革命根據地貨幣史料、服務好江蘇經濟發展大局、激發金融發展與金融創新等方面著手,為江蘇金融業發展走在前列、做好示范。

省社科院徐志明研究員研究了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及江蘇的反貧困實踐。他認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本質特征。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在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精髓的基礎上,經過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幾代黨的主要領導人的實踐和總結,逐步趨于成熟。其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以消滅絕對貧困為底線標準,著重關注社會中的貧困群體,堅持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發動社會力量帶動社會中后富群體的發展,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江蘇作為沿海發達地區,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連續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了多輪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聚焦經濟薄弱地區加快發展和低收入農戶脫貧增收,脫貧攻堅奔小康工程取得決定性勝利,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創造了江蘇經驗。

省社科院胡國良研究員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提升長三角創新力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胡國良認為提升長三角創新力的基本路徑,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創新力的引領作用,推動產業集聚、要素集聚,加快產業集群的發展,進一步擴大產業集群規模,提升產業集群檔次;二要進一步改善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率,激活人才紅利;三要增強企業實力,強化企業在創新活動中的核心地位;四要加強金融支持企業創新的力度,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為科技創新企業的金融支持提供更加完善的退出機制;五要加強國際合作,提高科技創新活動的國際化程度。提升長三角創新力需要盡快出臺一系列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對策措施,如共建區域創新平臺、搭建長三角科技成果轉化市場、組建跨區域行業龍頭、推動自主品牌建設等措施。

省經濟學會副會長、省社科院吳先滿研究員對黨百年來領導下的中國金融歷史性成就作了梳理及探討。吳先滿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金融理論指導、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堅持公有制在金融中的主導地位是中國從金融弱國到比較發達金融大國轉變、走出具有特色社會主義金融發展道路并取得輝煌成就的基本經驗。走入新時代,中國金融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改善宏觀調控與管理、進一步推進現代化等方面攻堅克難,實現新的突破,全面深度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支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我國向發達的現代化金融強國邁進。

省委黨校儲東濤教授通過百年來江蘇人民的生活巨變,探索了其中蘊含的深刻意義。新中國成立之前,在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長期侵略、瘋狂掠奪和統治下,江蘇經濟形態由完全的封建經濟逐步演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江蘇人民由此陷入了苦難的深淵;新中國成立之初,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和“一五”計劃建設,江蘇經濟獲得較快發展,人民生活得以明顯改善,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由于高度集中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及文革“十年”造成的巨大破壞,江蘇經濟發展受到影響,人民生活狀況改善甚微;改革開放40年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進新時代,江蘇人民根據習近平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指示,不斷攀登高峰,取得重要進展。江蘇人民生活的百年巨變,促使我們加深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改革開放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更加深刻印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就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深入探討百年大黨治國理政智慧與國家治理現代化

與會專家認為,加強中國共產黨的法治建設、從嚴治黨,將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制度優勢提升轉化為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治理國家的能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責任共同體”下的大國擔當。

南京大學毛維準副教授從中國共產黨百年使命的視角,深入探討了“責任共同體”的建構過程。毛維準提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已經成為我國外交戰略的主線,并顯著影響了當今國際社會。該理念對我國實施二十年的“負責任大國”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國際責任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啟示。面對新的時代要求和理念支持,我國“負責任大國”政策應在實踐層面上更新和升級,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推廣與建構,展現我國在新時代國際共同體中所扮演的負責任大國角色。

揚州大學蔡寶剛教授深入探討了新時代依規治黨的法治意義。蔡寶剛指出,處理好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的辯證關系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重要論述為正確理解和踐行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的辯證關系確立了方向和基調。新時代依規治黨對于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具有重要貢獻,依規治黨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依規治黨為依法治國提供政治保障,依規治黨促進法治體系、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以及法治實踐建設。通過依規治黨促進依法治國已成為我國新時代法治現代化建設的有效路徑和寶貴經驗,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創新力和中國特色法治道路的生命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勤教授等對新時代如何將黨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進行了探索。張勤、艾小燕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強大力量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入新時代,面對新的發展環境、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及發展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梳理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百年歷史經驗,系統梳理黨史學習的基本歷程,探究黨史學習的基本方法,總結黨史學習活動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效,積累的經驗,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中國共產黨跨進第二個百年奮斗實踐的新征程。制度為體,治理為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實現從制度自覺到治理自覺,從制度功能到治理效能,從制度優勢到治理轉化。

東南大學李天莉副教授提升全面從嚴治黨法治效益的路徑與策略研究, 治國必先治黨,依法管黨治黨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體現。但制度執行者法治意識淡漠、制度執行條件復雜、制度文化的負面困擾以及制度監督力度不足,削弱了從嚴治黨法治化程度,提升全面從嚴治黨法治化的效益,就要強化對制度執行者的教育激勵,優化制度執行生態,提高制度執行的監督效力。從主抓“關鍵少數”的管理與監督、加快基層鄉村黨組織法治化和重點領域與行業法治化三方面進行突破,切實推動從嚴治黨法治化的進程。

在黨的百年華誕來臨之際,省社科聯聯合業務主管學術社團圍繞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來的理論發展、奮斗歷程與歷史經驗開展學術研討會,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導和現實意義。省社科聯副主席、黨組書記張新科教授指出,此次會議對推動全省社科學術社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研究、闡釋和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好地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為我省奮力書寫“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時代答卷發揮不可替代作用,社科理論工作者應當牢記政治意識和陣地意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切實做到唱響主旋律,更好地從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追求真情懷,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聚焦新使命,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獻智獻策;甘坐冷板凳,堅守學術道德和良好學風  

(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張慧卿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