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至10日,省農村經濟學會聯合江蘇新農鄉村振興研究院、省供銷合作經濟學會、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工作隊,在灌南縣舉辦以“在走出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上做示范”為主題的的學術沙龍活動。來自省有關單位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三農”問題研究專家,三家社會組織代表、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隊員等40多人參會。省委原副秘書長、省農村經濟學會會長胥愛貴作主旨報告,灌南縣委副書記、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隊長王登云到會致辭,十余名與會代表圍繞主題作交流發言。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張耀春主持會議。
省農村經濟學會會長胥愛貴在主旨報告中強調,新征程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點仍然在農村,難點仍然在農民、在農民中的低收入群體。他提出,江蘇應緊盯重點、難點,圍繞“七個字”做文章、下力氣。一是突出產業“聯”。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更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以綠色農業和科技賦能強鏈延鏈補鏈,推動小農業和大巿場的有效銜接。二是促進城鄉“融”。圍繞城鄉要素流動、基礎設施覆蓋、公共服務均等方面,采取創新舉措,促進城鄉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三是堅持龍頭“帶”。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江蘇“三農”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農優勢,構建與小農戶緊密合作機制。四是增加集體“分”。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盤好用活集體資源,推動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提高對農戶的分配水平,是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的又一條有效途徑。五是鼓勵先富“幫”。“先富幫后富”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政治主張。提升先富者的幫帶意識,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六是激發自己“拼”。共同富裕最關鍵的還是激發內生動力,形成想富的強烈意識,愛拼才會贏。七是加強黨建“引”。黨建引領是做好“三農”領域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證。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黨員“雙帶”能力。
省農村經濟學會副會長、揚州大學中國農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徐金海認為,縣域特色富民產業是促進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要把產業鏈留在縣域,圍繞縣域富民產業推進全產業鏈建設,并以此建設縣域的商業體系、物流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等。當前發展縣域特色富民產業的過程中,還存在類型同質化、產業鏈延伸不夠、產業服務鏈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均衡、生態環境不可持續、政策支持不足等問題,要強化各地錯位和差異化發展,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加大相關政策支持。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潘永圣指出,共同富裕不完全是收入的問題,還體現在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民生事業等方面發展差異的縮小上。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要針對就業壓力、資源約束、人才短缺、分配不均等問題,提升農業科技和產業化組織化程度,要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上下功夫,在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和推進城鄉統籌上下功夫。
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徐志剛提出,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要解決低收入人群如何增收的問題。鄉村振興和城市化并非對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并非所有要素都要雙向流動。農村的根本出路在于“人”要出去,而資本、技術等要素應持續性向農村轉移,促進附加值高的高質農業發展。應發揮集聚效應,創造就業機會,構建勞動密集型和就業友好型的縣域經濟產業結構,進一步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轉出。
江蘇新農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沈貴銀剖析當前促進共同富裕中存在的村級集體經濟重視程度不夠、發展愿望和資源供給不適應、聯農帶農機制不健全、風險與管控措施不完善等問題,認為發展集體經濟對于促進共同富裕、改善農村面貌、讓農民過上現代化生活的意義重大。要探索發展運行機制,拓展就業渠道,強化利益聯結,健全分配機制,促進共同富裕。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合作社學院院長葛志華以“在四化同步中打好鄉村振興組合拳”為題,提出“加減乘除”四招。“加”,拉長產業鏈,打造價值鏈,向一二三產融合要效益;“減”,在數量上減少農民,讓更少的農民耕種更多的土地,建設更有效率的農業經營體系;“乘”,科技興農,數字富農,讓資源、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帶來“乘法效應”;“除”,逐步消除小農經濟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省農產品品牌發展中心、省農業宣傳教育與文化體育中心主任周振興表示,共同富裕做示范有三個層級,即先富起來、共富起來、快富起來,這就對先富的模式、共富的機制、快富的途徑提出要求。要走在前做示范就要有五個突出:突出共富的全民性、全面性,實現全民富裕、物質與精神同步富裕;突出共同奮斗,先富帶后富,“擼起袖子加油干”;突出成果共建共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突出循序漸進,穩步發展,富裕絕不是一蹴而就,不可急功近利;突出機制創新和利益聯結。
省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邵紅寧圍繞共同富裕和城鄉融合發展分享了兩個觀點:一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要構建城鄉產業系統發展的格局,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二是我國城鄉將長期共生共存,要加大力度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探索通過片區化打破行政局限來促進要素之間的流動,促進協調發展。
常熟市委農辦副主任高飛介紹了常熟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推進強村富民、促進共同富裕的經驗。常熟市通過抱團發展聚合村集體財力,通過飛地經濟突破資源約束,通過產業融合拓寬發展路徑,通過委托管理提高經營效能。通過設立強村富民基金開展重點幫促,為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路徑。
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桃源村黨委書記張谷介紹了桃源村的共富經驗:以“桃李人家詩酒田園”為主題,以“種世上最美味的桃子、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品人間最美好的生活”為目標,圍繞做強桃產業、打響桃品牌、用好生態優勢,促進農文旅融合,走出一個產品富一方百姓的路子。
灌南縣委農辦副主任程慶虎圍繞下一階段灌南在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方面的工作進行發言。他表示,灌南將聚焦強村富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通過土地入股、訂單生產、保底分紅等形式,帶動農戶共同經營、共同致富。
灌南縣田樓鎮黨委書記王立權談到,田樓鎮要打造成文旅融合發展的人文古鎮、交通高效便捷的灌南樞紐、產業創新發展的工業強鎮、鄉村振興示范鄉鎮、黨建引領活力鄉鎮,千方百計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促進農民增收。
參會代表們還現場調研了鄉村振興樣板村劉園村、灌南縣新東倉儲物流中心、灌南縣菌菇文化展示中心和“紅色上馬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供稿:省農村經濟學會 校審:魚雪萍 部門:省社科聯學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