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聞
致力“探索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屆文化、語言與文學國際會議在南京舉行

發布時間:2025-07-07 | 信息來源: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致力“探索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屆文化、語言與文學國際會議在南京舉行

2025年7月5日,第十一屆文化、語言與文學國際會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會議以“航空航天與數字人文的交匯:探索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為主題,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省社科聯主辦,河海大學聯合主辦,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

致力“探索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屆文化、語言與文學國際會議在南京舉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姜斌致歡迎辭。他表示,人工智能賦能的數字人文不僅可用計算性方法查找和提取數據,而且可分析數據、可視化數據,從而創造新的信息,對于加快建設智慧民航、數字航天,以及推動我國“三航”文化國際傳播的效能具有重要意義。希望此次會議為探索人工智能賦能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跨學科研究提供創新范式與方法,提供思想啟迪;為構建適應數智時代要求、兼具人文深度與技術素養的人才培養體系,凝練有效策略;為深化中西文明互鑒、提升“三航”特色文化的國際傳播的效能和廣度,貢獻智慧方案。
致力“探索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屆文化、語言與文學國際會議在南京舉行
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新科講述了抗戰時期中國人民保護韓國義士的故事。故事中,中國人民為保護流亡韓國志士甘冒風險,體現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俠與義”。“俠與義”的重要思想根基是親仁善鄰、厚德載物。“義”指大仁大義、義無反顧,中國民眾對韓國抗日志士的無私庇護,呈現出國際主義情懷;“俠”指扶弱鋤強、鐵血精神,大批抗日志士在民族存亡時刻,英勇抗日、不畏犧牲的英雄壯舉,就是這一精神的具體體現。張新科還分享了自己在這一真實故事基礎上創作的文學作品《鐵語》,他回顧了自己實地考察韓國志士當年所走的“倒‘幾’字形”路線的歷程、收獲,并表示自己“希望通過文學打撈被遺忘的歷史細節”。
致力“探索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屆文化、語言與文學國際會議在南京舉行
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劉西忠表示,語言和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產生與發展根植于文化土壤的滋養。從古至今,文學作品通過對語言的運用和對文化的反映,展現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和審美追求。立足新時代,文化、語言與文學的動態交匯正引領著人類走向聯系更加緊密、創造力更加充沛的未來。在全球化浪潮的進程中,航空航天領域作為人類科技發展的前沿陣地,正不斷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將世界的距離拉得越來越近。數字人文為我們重新審視文化、語言等人文社科領域的新問題提供了更加多維的視角和方法,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進一步提升漢語、漢文化的國際傳播能力開辟出新的賽道和前景。
致力“探索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屆文化、語言與文學國際會議在南京舉行
美國俄勒岡研究所高級科學家斯科特·斯洛維奇圍繞“環境議題傳播效能”作報告。他以“指針”為喻,形象地說明了文本、圖像等傳統傳播策略在環境議題方面的傳播效能。研究發現,在信息飽和與意識形態極化的社會中,傳統傳播策略難以改變公眾在環保問題上的固有立場。他強調ChatGPT等AI大語言模型對環境議題傳播的影響,人工智能可在短時間內產出具有情感張力的故事,大量的同質化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環境議題的傳播效能。斯洛維奇博士在報告的結尾中坦言,目前學界需正視環境議題傳播的局限性,但學者仍將持續探索虛擬現實、敘事革新等路徑,在信息和認知壁壘中尋求突破可能。
致力“探索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屆文化、語言與文學國際會議在南京舉行
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副教授周芳萍圍繞“馬來西亞中學學生對多文化文學教材的接受程度”作專題報告。周教授及其團隊根據馬來西亞本地的族群結構,在兩所中學選取百余名跨族群學生,進行持續六周的教學實驗。調查顯示,當前馬來西亞使用的多元文化教材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馬來文學占比較大,非馬來語文學在翻譯過程中失去大量細節,致使印度裔學生等群體對教材的接受度明顯低于馬來族學生。周教授指出,未來需將更多元的原創文學納入教材,以消除族群間的文化隔閡,實現國家教育政策從形式上的多元到實質性包容的轉型。
致力“探索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屆文化、語言與文學國際會議在南京舉行
美國溫斯頓塞勒姆州立大學教授熊文以“解析實習敘事:美國學生的中國職場文化習得研究”為題作報告。研究通過分析10名美國學生在中國企業實習后撰寫的報告,揭示了長期跨文化實習對社會化學習的影響。研究發現,在6個月的中文職場環境中,80%的美國學生實現語言能力的大幅提升,尤以工程領域學生進步顯著。不過,文化適應的情況呈現顯著分化,約半數學生進入中資企業實習后感受到職場文化差異。熊文教授指出,不同專業的學生需要通過差異化的實習形式取得進步,同時可通過中美高校聯合項目,為跨文化實習的學生配備實習導師,從而更好地將文化沖突轉化為學習的契機。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教授閆遜、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李恒、希臘克里特大學教授Melina Tamiolaki、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范婷婷等專家學者分別發言。

致力“探索語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屆文化、語言與文學國際會議在南京舉行

會議還設立語言與文化教育、中外文學解讀與分析、話語分析與社會語言分析、翻譯與跨文化交流、文化創新與語言傳承等五大平行分會場。
來自美國、希臘、馬來西亞等國的學者,以及來自西北工業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揚州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多所高校的200位專家學者參與了本次會議。

(轉自“理論之光”)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