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社科資源豐富,各市縣社科工作形成了特色做法和豐富經驗。如何上下聯動、整合資源,協同創新、打響品牌,是社科強省建設的重要命題。2020年,江蘇省社科聯制定了《江蘇省“十四五”哲學社會科學協同創新規劃》,將設區市社科聯“一市一品”社科工作品牌創建列為九大重點工程之一。經過兩年多的孵化建設,“一市一品”亮點紛呈、形成矩陣,呈現出標準化建設的引導示范性、省市社科資源整合共享的協同性、精準服務地方發展的創新性三個特點,探索出了以區域社科品牌項目聯動為牽引的全省社科聯基層網絡建設路徑,為區域特色文化傳承、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更多社科智慧和力量,為江蘇打造社科強省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一市一品”社科工作品牌分兩批次推進。圍繞江蘇五大社科建設(理論社科、應用社科、大眾社科、開放社科、數字社科),聚焦優化設區市社科聯“理論武裝、社科研究、資政建言、社科普及”等服務職能,2022年6月首批立項南京學研究、無錫智慧社科、南通張謇企業家精神研究與宣傳、蘇州社科強市建設示范、鹽城智匯黃海地方智庫平臺建設5個項目,充分吸納了區域特色化創新實踐經驗,為其他設區市打造“一市一品”社科工作品牌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在第一批項目成功推進的基礎上,省社科聯在充分調研之后發現,設區市社科聯具有貼近基層群眾的重要優勢,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眾人文社科素養是其關鍵職能。因此,在推進第二批“一市一品”項目立項時,更多傾向于對地域特色傳統文化的挖掘提煉和宣傳普及,又推出一批高質量的品牌項目。13個市社科聯立項的建設內容中,有4家側重社科聯基礎職能建設,3家側重決策服務,6家側重傳承發展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因地制宜推進“一市一品”工作扎實開展。
堅持示范引領,強化設區市社科聯職能標準化建設
設區市社科聯是地方黨委政府聯系哲學社會科學界的橋梁紐帶,是繁榮發展我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力量。以“一市一品”社科品牌建設為引領,推動社科聯理論武裝、決策咨詢、課題研究、社科普及、學會管理等方面職能建設,更好服務社科界廣大專家學者,不斷提升社科賦能發展的高度、廣度、維度,推動社科工作更加有為有位,社科強省建設更加有力有效。
其中較為典型的是蘇州市社科聯打造的“社科強市建設綜合示范點”項目。蘇州市社科聯依托“一市一品”社科品牌建設持續推進職能優化,取得了豐碩成果。
打造“眾說學習”理論品牌,強化理論引領。蘇州市社科聯堅持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首要任務,打造“眾說學習”理論品牌,形成“師說”“名家說”“青年說”等理論宣講普及品牌活動矩陣,創新開展“社科專家走基層”“外國專家看蘇州”活動。其中,“師說”以“一個城市與一個領域的對話”為定位,先后邀請敬一丹、濮存昕、劉蘭芳、宋飛等各領域大咖做客蘇州,惠及線上線下1000余萬人次,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文社科品牌活動。
組織實施“人文經濟學”研究工程,開展重大命題研究。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人文經濟學”研究工程,引領全國人文經濟學研究熱潮。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共建人文經濟蘇州研究中心,推動蘇州大學成立全國首個人文經濟學研究院,舉辦“首屆人文經濟蘇州論壇”。組織開展《蘇州奇跡的人文經濟學》《人文經濟學概論》理論和實踐研究著作編寫出版,開展人文經濟學系列課題研究。蘇州社科專家在《人民日報》等重要媒體期刊發表40余篇成果,數量居全國城市前列,《蘇州大學學報》“人文經濟學研究”專欄累計刊發7期20余篇理論文章。布局建設首批人文經濟學研究與實踐基地,開展“蘇州人文經濟學典型案例庫”征集編寫,持續深挖人文經濟學潛在價值。
縱深推進新型智庫體系建設,做好咨政服務。蘇州市社科聯積極探索地方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有效途徑,率先在全省、全國構建起體系化的地方新型智庫建設格局,先后認定培育了10家新型智庫,形成近400人的智庫專家團隊。兩年來,各智庫在各類內參中刊發決策咨詢報告近1000篇,獲市廳級以上領導批示400余次,已成為蘇州決策咨詢研究的主力軍。推動智庫形成“一庫一品”咨政活動矩陣,以咨政活動放大智庫成果效能。
開展重要課題研究,賦能蘇州高質量發展。圍繞蘇州在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開展經驗總結與路徑研究。開展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等重大理論課題研究,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蘇州樣本研究。圍繞蘇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開展應用對策研究和決策咨詢研究,兩年來立項課題400余項。推出蘇州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研究報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精心編發內參,兩年來,編發《決策參閱》《智庫專報》44期,一批決策建議實現落地轉化。
推進社科普及惠民工程,彰顯社科惠民實效。蘇州市社科聯立足構建社科普及工作大格局,實施以惠民為導向、以品牌建設為示范、以數字化為支撐的社科普及惠民工程。高質量舉辦市社科普及宣傳周活動,社科普及覆蓋面不斷擴大。探索社科普及數字化路徑,升級蘇州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VR數字展館。發展壯大社科普及基地,率先在吳江江村文化園試點探索社科普及基地標準化建設工作,目前蘇州共有91家科普基地,為提升基層群眾人文社科文化素養起到了積極作用。
完善建管并舉制度,釋放社科類社會組織活力。開展社會組織規范化和效能提升行動,聯合蘇州市民政局,借助專業社會組織工作力量,對全市社科聯主管社會組織開展綜合考核,建立“一會一檔”專項考核檔案。每年舉辦蘇州市社科聯主管社會組織負責人培訓班,提升社會組織負責人理論水平和管理能力。開展市社科聯掛鉤聯系主管社會組織工作,實地調研走訪社會組織,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為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保障。社科類社會組織隊伍不斷壯大、活力不斷釋放。
除蘇州市社科聯外,其他設區市社科聯圍繞品牌打造,不斷優化職能建設。如南京市社科聯的“南京學”研究,充分挖掘社科聯理論研究的職能優勢,以南京文明體為研究對象,深入推動著眼歷史致用當代的南京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為南京城市發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動能。編纂出版《南京學研究》系列輯刊,推出一系列研究南京學學科建設和南京地域文明的高質量理論文章,期刊獲得了多個重要獎項,成為學術界較有影響力的地域文化研究平臺;成立南京學研究會,整合全市社科資源深挖“南京學”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從學術角度講好生動的南京故事,為南京城市文明賡續和城市現代化發展作出了積極的社科貢獻,為現代文明建設探索了有益的南京經驗。
無錫市社科聯的“智慧社科”信息化平臺建設項目,順應當前“數字社科”發展大趨勢,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打造以無錫市社科聯大數據中心、科研管理平臺、學會管理平臺、社科普及管理平臺為主要載體的“智慧社科”信息化平臺,充分發揮數字系統高效、聚合的優勢,全過程、一站式做好課題管理服務,推動年度課題申報數量同比增加382%,工作流程時間同比縮短80%。同時也大大提升學會管理和社科普及的質效,實現了社科業務管理精細化、服務專家學者人性化、數據查詢精準化、資源共享高效化。
堅持多方協同,推動社科資源整合共享攜手共贏
“聯合”優勢是社科聯的最大特色。打造“一市一品”社科工作品牌,僅依靠設區市社科聯的力量遠遠不夠。設區市社科聯通過建立有效的溝通合作機制,不斷加強會員單位之間、學科之間、理論工作者與實際工作者之間、專家學者與黨政領導之間的多維聯系,充分挖掘本地人力資本、人文精神、人脈資源優勢,統籌整合全省甚至全國的社科力量,凝心聚力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社科“名片”。
南通市社科聯“一市一品”社科品牌——張謇企業家精神的研究與宣傳聯動了市內外20余家部門單位和機構組織,并借助全省甚至全國社科界力量,形成研究宣傳張謇企業家精神的大合力、大格局,推動南通打造成為全國性張謇研究的學術高地。打造一系列高水平平臺載體。與南通大學、江蘇商貿職業學院、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合作,集聚一批深入研究張謇的專家學者,成立張謇企業家學院、張謇研究院(研學社)、張謇研究中心等平臺,在張謇企業家精神研究、培訓、宣傳、實踐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開展一系列高規格學術活動。聯動相關部門及院校舉辦各類張謇主題論壇、講座、研討會、報告會等千余場。其中,“紀念張謇先生誕辰170周年座談會暨第七屆張謇國際學術研討會”有來自世界各地及全國各省份的300多名專家學者參會,成為近幾年征集論文最多、涉及領域最廣、議題最為豐富的一次國際性學術研討。自張謇企業家學院開辦以來,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000多期,累計參訓學員超10萬人次,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全國產生廣泛學術影響。推出一系列高質量研究成果。南通市社科聯在社科研究課題中設立張謇研究專項,每年立項課題30多項。協助推動《一個人和一座城:張謇與南通》《〈張謇全集〉索引》《張謇詩編年校注》等一批著作出版,百余篇本土研究論文在《學習時報》《新華日報》等權威刊物發表,《漫話張謇》、話劇《張謇傳》、慕課《記憶100 實業報國楷模的力量》等形式多樣的文化作品深入人心。打造一系列高標準科普基地。深入挖掘張謇企業家精神所蘊含的時代價值,跨區域、分主題聯動打造南通博物苑、唐閘古鎮、大生紗廠、張謇生態頤生文博園、張謇紀念館等一批科普基地,全時段、分對象開展“張謇人文講堂”、“張謇故里中外文化交流活動”、“謇愛謇行”巡講等特色普及活動,推動張謇企業家精神進一步深入人心。
揚州市社科聯打造的“揚州工”文化代際傳承與創新工程,通過部門聯動、校地聯合,推動“揚州工”文化走上講臺、進入講堂、融入日常,讓廣大青年學子與傳統文化同頻共振,不斷豐富“揚州工”文化在“Z世代”青年中的傳承與發揚。校地聯合推動“揚州工”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課程。聯合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推動成立“揚州工”文化研究中心,組織專項課題研究攻關。試點將“揚州工”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全過程,聘請30多名非遺傳承人擔任學校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參與教學指導。以“揚州工”文化為核心,結合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際,組織專家編寫出版“揚州工”文化概論、揚州漆器文化、揚州運河文化等系列讀本,并在校內建設一系列蘊含“揚州工”文化的系列文化展館、文化景觀標識,推動“揚州工”文化深度融入學生日常。部門協作推動“揚州工”文化深入大中小學課堂。與揚州市委教育工委協作,在全市大中小學校思政課程中探索增加揚州建筑、揚州工藝、揚州制造等體現“揚州工”文化的模塊,融入學校課堂,不斷拓展“揚州工”文化的挖掘深度和輻射廣度。建成“揚州工”文化展示館、“建工文筑館”、“揚州八刻文化展示館”等一批科普場館,不斷提升“揚州工”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和傳播度。
淮安市社科聯組織編寫社科普及讀本《緣念淮安》,廣泛邀請淮安當地文史專家、高校教師、知名作家、攝影師、插畫師、設計師等參與創作。聚合優秀社科資源,以淮安歷史發展的時空軸為創作順序,將數千年來形成于淮安大地上的“城、人、事、景、食”等地方特色文化進行提煉和升華,通過豐富多元的創作形式,化作一個個尋常百姓耳熟能詳的小故事小知識,達到以文載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
徐州市社科聯打造的文化傳承“蘇徐州”項目,搜集、整理改革開放以來徐州市社科界專家學者研究蘇軾文化的學術論文、文藝作品等,通過舉辦成果展、文化沙龍,開展專項科普活動,與文化部門合作助力相關旅游產業發展等,不斷豐富蘇軾文化研究,推動成果轉化,展現徐州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魅力。
宿遷市社科聯打造的“酒文化研究傳承”項目,充分調動協調各方資源,聯動相關部門及高校成立酒文化研究會,專門推進酒文化研究;開展高層次學術論壇、與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專項課題研究,持續推動宿遷酒文化繁榮發展。
堅持服務大局,有效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研究和回答時代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使命、職責所在和價值所系。各設區市社科聯在推進“一市一品”社科工作品牌建設中,注重將項目成效轉化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效。一方面,堅持通過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為推進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文化動能;另一方面,以“一市一品”項目建設為載體,做好社科研究與地方實踐的深度對接,既引導社會科學工作者圍繞區域發展戰略開展前瞻性研究,又通過成果轉化精準回應民生需求與解決社會治理難點,在以文輔政、以智聚力的時代作為中彰顯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擔當。
泰州市社科聯深入推進“泰州學派文化傳承創新工程”,落實“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的要求,深入挖掘泰州學派的價值內涵尤其是其創始人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當代價值,不斷推動泰州學派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泰州地方發展提供深厚文化動能。深入挖掘文化價值。編輯出版《泰州學派研究》,系統梳理介紹泰州學派文化脈絡、理論價值等。聚焦泰州學派相關研究發布專項課題,資助出版專著成果,舉辦高端學術峰會等,進一步提升泰州學派學術影響力。打造傳播矩陣。依托報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載體對泰州學派做好內容挖掘和宣傳報道。聯合相關部門單位、高校學會、科普基地等開展“明體達用”社科行動,通過情景教學、知識競答等形式,圍繞胡瑗教育思想解讀、泰州學派脈絡梳理等開展系列活動100余場,面向基層宣講泰州優秀傳統文化“明體達用”和“百姓日用”文化精華,同步通過網絡直播擴大影響,增進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認同,促進泰州學派的大眾化、生活化和普及化,讓傳統文化滋養現代文明。推動成果轉化運用。與中國社科院合作共建“泰州學派”研究院、泰州“明體達用”研究院,與南京大學合作共建泰州學派研究中心,為研究、宣傳、推廣泰州學派文化提供專門的學術平臺。組織多場高端學術峰會,圍繞泰州學派的文獻整理、價值挖掘、現代應用等開展研究,形成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建成中國社科院大學泰州實踐教學基地,組織全國知名高校社科類博士“明體達用”泰州行活動,推進泰州學派文化從理論走向實踐。
鹽城市社科聯打造的智匯鹽城黃海論壇,旨在構建區域學術交流、智庫成果轉化和政產學研融合的智力支撐平臺。論壇依托“智匯鹽城智庫聯盟”,聯合駐鹽高校、科研機構及地方政府,形成“政府主導、高校支持、智庫協同”的合作方式,持續深化對鹽城高質量發展戰略的研究,逐步形成品牌化、專業化的發展路徑。目前論壇已成功舉辦三屆,緊扣國家和省市戰略需求,議題覆蓋生態保護、清潔能源、產業轉型、國際合作等多個領域,部分論壇成果直接服務于鹽城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比如論壇專家關于陸海統籌、低碳發展的建議被寫入鹽城地方發展規劃。目前,智匯鹽城黃海論壇已成為鹽城乃至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智庫平臺,地方智庫建設的社會關注度和鹽城智庫的影響力不斷提升,論壇也成為地方黨委政府科學決策的“最強大腦”。
連云港市社科聯深入推進“絲路新語”品牌建設,圍繞“講好新時代‘一帶一路’故事,繪就現代化港城新實踐篇章”的核心目標,通過“研究+科普+傳播”相融合的模式,為連云港爭做“一帶一路”支點城市貢獻社科智慧力量。聚焦“一帶一路”強支點建設、東中西區域合作、西游文化提升等重大議題,整合駐連高校智庫及外聯機構資源,通過舉辦論壇、研討會,設立專項課題,形成決策咨詢報告等,推動“一帶一路”研究不斷深入。打造“一帶一路”立體傳播矩陣,建成19家主題科普基地,組織系列科普活動60余場,推動“一帶一路”科普覆蓋百萬人次,“一帶一路”支點城市的文化影響力不斷放大。
常州市社科聯打造的“常人尚德”社科品牌,是常州深化文明建設、彰顯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該品牌植根于常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道德實踐傳統,深入研究常州城市人文性格特質,通過道德講堂、公益行動等載體,多維度宣傳常州家國情懷、職業操守、社會公德等城市文明,將“德”內化為市民行動準則,外化為城市文明高度,為其他地區城市人文精神塑造探索了“常州樣板”。
鎮江市社科聯圍繞地方黨委政府提出的“產業強市”一號戰略,創新打造“社科強企”“一市一品”社科工作品牌,開展理論賦能、研究破題、服務增效三大行動,構建社科資源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為鎮江繪就“很有前途”的現代化產業畫卷注入社科力量。通過理論強企筑牢思想根基,將黨的創新理論與企業發展需求緊密結合,開展專題宣講、政策解讀等活動百余場,覆蓋企業超千家,為企業家群體提供戰略思維更新與政策紅利轉化的方法論支撐。通過研究強企助力破解發展瓶頸,聯合高校院所成立助企智庫,圍繞智能制造、綠色轉型等前沿領域設立專項課題,推動產學研聯合攻關,助力企業突破技術壁壘。通過服務強企激活發展動能,組織專家團隊深入企業診斷痛點,通過“企業需求—社科響應”對接機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協調市經濟學會用一個月時間走訪60多家企業,收集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困擾,形成專門研究報告,主動幫助企業暢通產業鏈和供應鏈。
設區市社科聯“一市一品”社科工作品牌建設是江蘇省社科聯一項探索性工作,目前已成為彰顯設區市社科聯工作成效的重要載體,成為推動江蘇社科強省建設的重要抓手。下一步,省社科聯將繼續在項目深化、宣傳推介、成果運用等方面加大力度,省市協同構建“一市一品”競相發展的社科工作格局,并以此帶動設區市社科聯工作邁上新臺階,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貢獻更多社科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