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推進社科強省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下稱《規劃》)視野開闊,脈絡清晰,內容全面,重點突出,特色鮮明,措施有力。制定如此明確、詳細的社科強省規劃,在我國省級單位中并不多見。這充分體現了福建省委、省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高度重視。我長期從事圖書編輯出版和期刊編輯管理工作。下面基于我對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有關情況的了解和思考,圍繞《規劃》的部分內容,就推動福建省哲學社科強省建設有關方面略陳管見。
優化學術生態,形成有利于高質量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生產的良好氛圍
學術生態是構成、影響學術工作狀況的多種因素形成的復雜系統,涉及工作人員構成、工作物質條件、制度政策、社會文化氛圍等多方面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其學術生態也得到了不斷改善。突出表現在指導方針、制度政策不斷與時俱進,更加貼合實際;工作物質條件得到不斷改善,從業人員收入、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工作和活動、平臺傳播經費顯著增加;學術資料積累不斷豐富;從業人員數量顯著增加,總體受教育程度顯著增強;國際交流日益便利、頻繁;等等。但也必須看到,影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整體工作質量,惡化其學術生態的問題也很突出地存在。主要表現在部分從業人員主體不適格、總體素質偏低,學術評價標準不恰當(重量輕質、評價人員非專業、混類評價等),學術功利主義等方面。這些都是全國性的問題,在福建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中也或多或少、或重或輕地存在。解決的辦法是減少對相關從業人員學術成果數量的要求,更加重視對學術成果的質量考量,在職務(職稱)晉升、績效考核、榮譽評比等活動中切實推行代表作制度;切實降低對從事實際工作人員(如中小學教師,政工、經濟類從業人員等)的學術成果數量要求;在普遍提高從業人員基本物質待遇的基礎上,減少對各類成果、“帽子”的物質獎勵,淡化學術功利主義色彩;對學術成果認真實施分類評價,使評價結果更為恰當;大力推行同行評議制度,使評價結果更為精準。如是,方可逐漸改善學術生態,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場域,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在這方面,福建應發揚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從制度措施入手,率先革除阻礙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的學術積弊,大力營造一個高質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的學術天地。
可喜的是,《規劃》對“營造良好學術生態”作了明確部署。在未來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根據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生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福建的地方實際,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切實營造、改善相關學術生態,以進一步推動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強省建設。
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資源,形成、強化、彰顯哲學社會科學閩派特色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背靠祖國廣袤大地,面朝浩瀚遼闊的太平洋,地理位置特殊,山川秀麗,歷史、文化悠久,物質、經濟資源豐富。近代以來,福建逐漸成為我國與西方接觸、交流的重點場域。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福建更成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基于反映實際、致力于解釋和指導現實的哲學社會科學,理應充分利用本土資源,面對、關注本土問題,形成廣博、精深的“地方性知識”。福建的山水(生態)資源、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提供了生態文明、海洋文明研究的豐厚土壤。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朱子文化、客家文化、閩臺文化、華僑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等獨特的文化資源。歷史上,有七下西洋的鄭和、收復臺灣的鄭成功這樣彪炳史冊的重要人物活躍在福建舞臺上;清代中后期以來,在福建這塊廣袤豐沃的土地上,更是出現了“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介紹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嚴復等重要的歷史文化人物。這些獨特的歷史、文化、事件和人物,既具有濃郁的福建地方特色,又具有廣泛的全國甚至世界影響。福建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應充分利用這些本土資源,進一步挖掘深藏于其歷史長河中的寶貴財富,深入分析、吸收蘊藏其中的優秀文化基因,并致力于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形成、彰顯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和風格。
心系國家,放眼世界,合理吸收、利用全國、全世界優秀文化、學術資源
相對于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具有更強的國家屬性、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其學術產出多為“地方性知識”。但知識生產肯定面臨許多共同性問題,存在許多共同特征。這些共同性(一致性、普遍性)可以通過觀點(理論、思想)、材料、方法、問題等表現出來。一個純粹的地方性知識,與地域之外的人和事沒有任何關聯和共同性,便很難吸引域外之人的關注,因而也就很難產生廣泛的影響。人之為人,作為個體彼此天然有別,但也必定廣泛存在作為同類的共同性、“類本質”。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自然應該重視塑造地方風格和特色,但也應該努力具備國家情懷、世界眼光。作為研究者,總是身處特定地域范圍,充分利用本土資源,致力形成特有地方風格,可謂天經地義。但為了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增強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國家情懷、世界眼光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這種情懷和眼光,可以通過兩個方面表現出來。一是積極關注大區域、國家和世界性問題,努力擴大研究視域。二是充分吸收、借鑒利用域外優秀研究成果,深化認知,豐富研究材料,優化研究方法,擴展問題域,從而全方位提高研究水平。福建地處我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緊臨寬廣的太平洋,海外華僑眾多,國際交流便利、頻繁,有許多其他省區難以企及的優秀對外開放傳統和資源。“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福建泉州,近代以來我國與外國經濟、文化的許多交往交流也首先發生在八閩大地。獨特的地理條件,優秀的對外開放傳統,足可滋養福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領先全國的國際意識和視野。“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是地地道道的福建人,“介紹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嚴復出生、成長在福建土地上。他們的開闊視野和世界胸懷,當為今天福建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在重視、強調福建省哲學社科強省建設的本土意識、特色和風格時,應同樣重視全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國家、全球意識、眼光和情懷,順應全球化時代,激勵其為倡導、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特殊的、重大的貢獻。這不唯是福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應盡之責,亦可成為其優勢所在。
加強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物質、經濟支持
相對于解決諸多重大國計民生問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不需要那么強的物質基礎,那么多的經濟支持。但沒有基本的物質、經濟支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可謂寸步難行,更難言行穩致遠,作為其成果體現的哲學社會科學也難以繁榮昌盛。《規劃》在這方面已有了比較充分的考量和安排。福建省在這方面也走在了全國前列。進一步推動福建省社科強省建設,還需要注意四個方面。一要平衡好對不同學科的支持力度。要更加重視對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對提升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水平、影響力、美譽度至關重要的人文學科、基礎研究的人力、財力和物質支持力度。二要普遍提高全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基本收入水平,以使其能更加專心地投入自己的本職(研究)工作。三要更加合理地制定相關獎勵制度和措施,以有利于更多真正高水平學術成果的產出和傳播。四要重視和加強對期刊、出版社等學術傳播機構的物質和經濟支持,提高其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環境等條件,增加對其舉辦相應學術活動的經費支持,打造更具影響力的學術傳播平臺、品牌。
《規劃》中有“加強學術期刊陣地建設”等明確安排,體現了有關方面的遠見卓識。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尤其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切實加強社科知名期刊品牌建設。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有黨和國家對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大力倡導,有福建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對推動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強省建設的高度重視,有相對雄厚的物質經濟基礎,有長期積累的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福建全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個姹紫嫣紅的哲學社會科學百花園,一定會屹立在祖國東南的八閩大地上。
(作者喻陽 《新華文摘》原總編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