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第十一屆社科獎二等獎簡介(三)
110101 大學治理結構: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石(論文) 龔怡祖(南京農業大學)
本文提出,大學治理結構是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石,是推動和完善高校依法自主辦學的重要配套工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已經把高校推上了依法自主辦學的軌道,大學治理的社會需要與歷史條件已基本具備。具體表現為:高等教育辦學體制的變革為政府與高校建立契約性管理關系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操作空間;高校管理體制的變化使大學決策責任驟然加重、決策權處于高度集中狀態,風險也隨之出現;高校辦學經費籌資結構多樣化趨勢表明大學的社會基礎日益廣泛化,大學的利益相關者組織的屬性從模糊走向清晰。本文認為,在內部,大學治理結構的實質是建構能夠應對“沖突和多元利益”需要的決策權結構,只有將決策控制權合理地分布于多元的治理主體手里,大學才能體現以社會為本的現代精神,從而有效行使大學的法人權力,形成充分吸納當代辦學資源的制度安排,真正激發大學的創造力;在外部,則大學治理結構可為重塑政府與大學的關系、進一步落實高校自主權、再造政府對大學的管理流程(包括問責)提供建立新范式的可能。
110102 道德教育的時代遭遇(著作) 高德勝(南京師范大學)
本書是全面、深入探討現代人、現代生活、現代德育的時代遭遇的專著,將道德教育的實在境遇凸顯出來,為道德教育回應時代挑戰做出了有益探索。本書從當代道德教育所遭逢的媒介環境、生存空間、生活方式的變化出發,全面分析了這些變化的內在機制和外在影響,闡明了這些變化所引起的人性和社會演化,論述了由此給學校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研究了道德教育在面對電子媒介、網絡、全球化、城市化等等時代遭遇時應如何安頓自身姿態,如何進行時代轉向,如何在危機中獲得新生等時代課題。本書站在時代的高度研究道德教育,為道德教育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幾十年來,我們的道德教育研究沉浸在德育本質、目的、價值、功能、課程、方法等等“老話題”之中,應該承認關于德育本體論的一些話題具有恒久的研究價值,但并不能囊括一切。因此,本書關于媒介與德育、網絡與德育、全球化與德育、城市化與德育、家庭變遷與德育、環境與德育、生命與德育、休閑與德育、性別與德育的研究,開辟了道德教育研究的新領域。
110103 第三部門視野中的現代大學制度(著作) 王建華(南京師范大學)
在第三部門框架下,本書內容主要集中于四個方面:第一,從歷史與現實兩個維度對世界范圍內公私立大學制度的興起、發展與變革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與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分“傳統”與“當代”兩部分對公私立大學制度的基本特征進行進一步概括。第二,從學術與社會背景、歷史與哲學基礎等四個方面對第三部門的興起以及第三部門理論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梳理與詮釋;在此基礎上重點論述了“第三部門發展與現代大學重新定位”,提出了“現代大學屬于第三部門”,并對“第三部門視野中的現代大學”進行了詳細展開。第三,從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兩方面著手,對我國(建國后)公私立大學制度的歷史、現狀以及變革目標進行了較為詳細而深入的研究。著重探討了以前較少關注的單位制度對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影響,提出了從總體性社會到公民社會、從事業單位與民辦非企業單位到非營利組織、從自然人、法人均可辦學到公益法人辦學、從合理回報到不以營利為目的、從事業單位到智力城、從創收到盈利等改革建議。第四,從一般意義上提出了本書的核心論點,即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必須超越制度的公私兩分,走向第三部門;并提出了現代大學制度理想類型的三個共同的核心觀念,即自治、非營利與非政府。
110104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著作) 張紅霞(南京大學)
本書首先從方法論和具體操作兩個層面,從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比較的視角,對研究課題的選擇、研究問題的確定、研究設計等方面進行探討。然后,通過具體的研究實例對實驗法、調查法、人類學方法、案例研究、比較研究、歷史研究等方法的原理、過程及適用條件分別進行討論。最后,針對學生論文中的常見問題,對不同類型的研究論文的寫作方法及其原理進行闡述。本書基于十幾年獨立、系統的教學經驗,超越不同學派的簡單對立,使全書內容邏輯一致、體系完整??紤]中國學生的基礎和認知特點,從對人文思維和科學思維的比較角度切入,讓學生首先明白自己學習研究方法的起點和困難。本書以實證思想貫穿全書,強調不同方法之間的比較和聯系。作者對幾乎所有研究方法種類都有意識地進行過實際的嘗試,并在重要刊物上發表了論文,使本書的內容言之有物。本教材還創造性地將同一個案例在不同的章節中從不同的角度反復剖析、反復比較,深受學生歡迎。通過注釋的方式區分作者自己的東西與前人的成果、區分較確定的東西與尚不確定的東西。這樣做不僅為學生嚴謹學風的培養起到示范的作用,還有利于學生了解研究方法的知識也是不斷積累和發展的,而不是不容置疑的絕對真理。這樣做還有利于促進學生參與、同化知識。
110105 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著作) 郭本禹(南京師范大學)、姜飛月(東南大學)
本書以導言開篇,分析了自我效能理論的提出者班杜拉一生的學術研究和思想發展。正文共分為九章內容,其中第一、二兩章為自我效能的理論觀點:先論述了從社會認知理論到自我效能理論的轉變;后而進一步闡釋了自我效能理論的基本原理,考察了自我效能的概念、性質、結構、測量、信息來源等問題。第三至九章是自我效能的應用研究,分別論述了自我效能理論在學校教育領域的應用、在臨床心理學領域的應用、在健康心理學領域的應用、在生涯領域的應用、在組織管理領域中的應用、在體育運動領域的應用和集體效能理論及其應用。本書突破了國內對自我效能研究的瓶頸,系統闡釋了自我效能的基本理論,并詳細分析了自我效能理論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從而建構了一個合理的自我效能研究領域的理論體系,可以說是我國自我效能研究領域的第一本系統著作。本書不僅評介國外的自我效能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還充分反映了國內的本土研究成果,特別是作者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本書不僅注重理論建設,更注重應用研究,實現了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的有機整合,解決了許多實際領域中的心理學問題。在第三至九章中附有不少可用于實踐研究的量表,這些量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
110106 國民教育論:和諧社會建設與公共教育政策(著作) 魏所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這是一本系統論述國民教育基礎理論、發展歷史和推進策略的專著。全書圍繞建立和完善國民教育制度的重大主題,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為指導,將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政策研究結合起來,在世界文明的廣闊背景上探求國民教育的思想淵源和本質規定,在大國興衰的歷史長劇中梳理國民教育的發展脈絡和運行規律,在峰回路轉的改革進程中思考國民教育的方向選擇和政策走向。作者發掘浩如煙海的教育思想史料,系統論述了國民教育的思想淵源和本質規定,指出產生于啟蒙運動的國民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國家為國民提供教育,其價值堪稱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作者收集200年來世界教育發展的統計資料,系統分析了國民教育推進歷程的基本脈絡及價值顯現,以令人信服的事實和數據說明:國民教育推進歷程與大國崛起歷程存在緊密互動,教育是文明的基石和發展的引擎。作者圍繞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提出了完善國民教育制度的政策建議,闡述了完善國民教育制度過程中國家責任和市場法則的關系、政府埋單和成本分擔的關系、提高效率和促進公平的關系、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關系,剖析了泛市場化教育思潮對國民教育的危害。
110107 教育公正——政治哲學的視角(著作) 馮建軍(南京師范大學)
本書立足政治哲學試圖在理論上對教育公正中的形上問題“是什么”、“為什么”做出系統的回答。全書共七章:第一章“公正與教育公正”,概括了公正的內涵與特點,指出公正是教育的內在品質。第二章“教育公正的哲學基礎”,探討了“功利主義”、“自由平等主義”、“自由至上主義”、“社群主義”視野中的公正觀和教育公正觀,豐富了對教育公正的多維認識。第三章“教育公正的理論建構”,依據和諧社會的要求和教育自身的特點,探討了教育公正的價值取向和基本原則,分類探討了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的公正原則,制度化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公正原則。第四章“政府、市場與教育公正”,分別探討了政府和市場在實現教育公正中的責任與限度。第五章“人性與教育公正”,指出人性是教育公正的主題和核心,也是教育公正特殊性的表現,提出教育公正的歸宿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第六章“教育制度公正”,探討了教育制度公正的內涵和教育制度公正的四個層次,分析了我國教育制度公正的偏差,提出了促進我國教育制度公正的策略。第七章“教育自由與教育平等”,探討了教育自由和教育平等的特殊性及其限度,指出了公正與自由之間的矛盾,提出教育自由與平等之間的第三條道路。
110108 課程理論與課程改革(著作) 汪霞(南京大學)
全書共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是課程理論研究,主要探討課程的本質、課程研究的范式、現代與后現代課程研究的發展、課程研究的方法論和課程研究的走向等問題。第二部分是課程開發、實施技術研究,從課程開發、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行動研究等方面討論課程發展中的相關方法和技術問題。第三部分是中外課程改革及比較研究,運用國際的視野,從比較研究的角度,檢視中外課程改革的特點、現狀和問題。本成果通過運用文獻分析、比較分析、訪談調查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統地探討了課程理論領域與課程改革實踐中一些普遍存在和值得關注的問題,從認識論和本體論的角度揭示現象的本質、問題的特點,并針對課程實踐中的一些困惑,進行對策思考,同時及時關注國內外課程改革的動向,比較研究課程改革的現狀與特點,提出深化課程改革的設想和建議。作者認為,建構21世紀的課程研究需要取長補短,超越現代與后現代,從而走出課程研究的困境;課程開發除了包括目標、內容、活動、方法、資源及媒介等各種課程因素外,還包括了各種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特別是包含了課程決策的互動和協商;課程改革的本質是轉化而不是強制,每一個人都是課程改革的動力,課程改革應植根于實施的組織和結構之中,課程改革呼喚“合作文化”。
110109 中國古代足球(著作) 劉秉果(徐州師范大學)、趙明奇(徐州師范大學)
本書為國內第一部中國古代足球史專著,第一部中國古代足球史料集成。主要內容: 一、中國足球史論(一)中國古代足球的發展演變:1、蹴鞠名稱與起源2、蹴鞠的發展演變;(二)中國古代足球的方式:1、雙球門直接競賽2、單球門間接競賽3、不用球門的蹴鞠;(三)中國古代足球開展的狀況:1、軍事練兵2、節日娛樂3、朝廷宴樂4、婦女蹴鞠5、蹴鞠藝人6、蹴鞠外傳;(四)中國古代足球文化:1、蹴鞠文學2、球場音樂3、球場禮儀道德4、蹴鞠書籍5、蹴鞠文物6、園社7、園社錦語8、商品球9、蹴鞠派生的活動(五)蹴鞠衰亡原因之探討:1、清朝文化政策的壓迫2、儒家思想的束縛3、蹴鞠演變的失誤。二、中國古代足球專著(一)中國古代足球專著版本(二)《蹴鞠譜》校譯(三)《蹴鞠圖譜》點校(四)《戲球場科范》點校(五)《新編纂圖增 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戊集》點校。三、中國古代足球史料(一)先秦時期(二)秦漢時期(三)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四)兩宋時期(五)元明清時期。本書進一步證明了“足球起源于中國”,回應了日本人的謬論,得到國際足聯認同。本書圖文并茂,有利于中國古代足球文化普及與傳播。對中國足球歷史經驗教訓以及文化精神有獨立思考。
110110 職教教師教育的反思與建構(著作) 賀文瑾(江蘇技術師范學院)
本書以職教教師教育為研究對象,以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和現代教師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反思、批判、吸收、建構”為研究思路,以專業化取向為主線,積極探尋富有中國特色的職教教師教育專業化發展之路。主要內容與觀點有:一、解讀專業化取向職教教師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一體化的職教教師教育體系、整合化的職教教師教育結構、本土化的職教教師教育制度是專業化取向職教教師教育的基本架構。二、闡釋“雙師型”職教教師是專業化取向職教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從多維視角對“雙師型”職教教師概念的基本內涵進行辨析,探究其職業教育意蘊,并提出“雙師型”職教教師具有多元化的實踐標準。三、論述專業化取向職教教師教育課程的建構。主張以教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