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成果簡介
江蘇省第十一屆社科獎二等獎簡介(二)

發布時間:2011-08-05 | 信息來源:

     


    江蘇省第十一屆社科獎二等獎簡介(二)

     
    110066  中華大典·文學典·魏晉南北朝文學分典(著作)  黃進德(揚州大學)等

    《中華大典》是國務院批準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新聞出版總署列為“十一五”國家重大工程出版規劃之首。為控制篇幅,《文學典》不收文學作品,只是以時代為綱、作家為目,形成以時代統作家、以作家統資料的框架結構,匯編成縱橫交叉、脈絡分明、論述文學發展各個時期的文學總集、體類、作家及其作品的大型類書,目的是為讀者提供一編在手、思接千載、信而有征的研究資料淵藪。《文學典》下設六個分典,自成卷秩?!段簳x南北朝文學分典》1997年4月啟動,2007年4月出版。 魏晉南北朝,名家輩出,小家林林總總,代不乏人,本書所收588位作家中鮮為人知、現行各類文學史著作未嘗道及者居多,數以百計。本書從普查上起三國、下迄辛亥革命存留的大宗文獻入手,從中遴選出足資參考的1200余種典籍,逐一篩選、輯錄得有價值資料近500萬言。然后恪守“大家”求精、“小家”取全的編纂準則,按照既定的編纂體例編纂成集。本書選錄資料所用版本擇善而從,為杜絕訛誤,舉凡鮮為人知的善本、珍本、孤本,多通過照相或復印后慎加點校。引書格式也作了必要改進,按照國際慣例,既表明作者、篇名,也昭示出處,包括書名、卷次或子目,便于讀者檢索、復核。


    110067  楚辭講演錄(著作)  周建忠(南通大學)


    本書凡八編二十七講,四十五萬言。一、二編為“屈原研究”,包括屈原家族、生平、思想研究;三至七編為“楚辭研究”,圍繞兩千多年來的歷史疑難,詳解屈原全部作品;八編為“屈原文化傳承研究”,以端午節為例,探析傳統節日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關系,說明“屈原情結”是我們民族性格、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書中匯集了作者楚辭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多年研究的成果結晶,很多見解是其長期思考探索的一家之言,比如,指出將“中國端午節”與“江陵端午祭”完全等同的看法,是不準確的;認為“中國端午節”與“江陵端午祭”完全無關的說法,是違背歷史的。端午節早就存在,端午節的所有民俗、儀式均與祭神禮先、避瘟驅鬼有關。是屈原選擇了端午節,歷史選擇了屈原。攻堅克難,對眾多學術懸案進行深入淺出地研究。比如,對屈原家族、《離騷》分段、《天問》錯簡等,都一一考述,有理有據,填補了這些領域的學術空白。條理井然的文風,略帶抒情的文筆,構建經典作品的詮釋模式。努力避免學究作風,通過視覺與聽覺的沖擊力,在研究與普及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比如對《離騷》首八句原型的考述,對《涉江》、“二湘”的探索,對“浪漫主義”的剖析,既給學生以學術的厚重,訓練他們的理性思維方式,又給人以輕松愉悅的美感,引起更多讀者的共鳴與興趣。


    110068  人類設計思潮(著作)  翟墨(江蘇技術師范學院)、陸少游(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等


    本課題的視角是——從批評包豪斯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分析工業社會設計思潮的產生、發展和演變歷史,分析作為設計“經典”理論——包豪斯的歷史價值、歷史局限及對當代設計教育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以工業時代為歷史基點,向前追溯到農業時代、漁獵時代,向后延伸到信息時代,研究各個歷史時期東西方設計文化、設計理念的演變和發展,力求使設計思潮的研究植根于當時社會的經濟、文化、哲學、美學發展的大環境之中,以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探尋設計思潮的深層根源,理清其文脈和發展態勢。作者認為,在進入信息社會后,應該在對中西方設計思潮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實現優良基因的互補和融合,由 “工業設計”走向“信息設計”,實現從剛性設計向柔性設計,從批量設計向個性設計,從理性設計向感性設計,從人本設計向生態設計,從實體設計向虛擬設計的轉化,以及向“體驗設計”和“感覺設計”的發展,亦即在高層次上向“手工設計”精神的回歸。在全球意識和人類類文明胸懷的大前提下,實現中西方設計文化的互動雙贏、異質文明的融匯創造,建立有民族優良“道器”文脈的全新的“有機設計體系”。


    110069  圖像的意義——中國美術史研究文集(著作)  劉偉冬(南京藝術學院)


    本書是一部研究圖像及其意義的系列文集。收錄的11篇文章,多以作品為直接研究對象,通過風格分析并輔以史料考證,提出了與傳統觀點不同的原創性闡釋。此書的輯集出版,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為五點:一、強調“圖像”在美術史研究中的中心地位。該書借助于圖像分析的若干個案,旨在表明:研究繪畫史,無論是“實證論”還是“觀念論”,必須廣泛地從各時代之作品里抽引結論。研究者只有通過對圖像及其風格的歷史原境分析,才有可能把握圖像在整個文化脈絡中的實質意義。二、將“空間”問題引入到中國傳統繪畫作品中,并進而探討中西文化的不同特質。《宮樂圖》一文,通過畫幅中心長條桌呈現的形狀分析,指出中國繪畫普遍存在著一種“近小遠大”成像原則,這種“反透視現象”是中國畫家空間表現主觀性和能動性的具體體現,是獨立于西方“焦點透視”之外的一種心理空間圖式。三、對《簪花仕女圖》的斷代、作品歸屬提出質疑,并重新詮釋其圖像意義。四、運用圖像心理學方法,分析圖中人物的心理狀態或畫幅制作語境。五、通過圖像文本探討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關系。


    110070  改革開放與新時期音樂思潮(著作)  居其宏(南京藝術學院)、喬邦利(常州工學院)


    本書采用上下編的結構。上編為縱向的歷史脈絡梳理,以交代背景、各家觀點爭鳴、作者簡要評析的模式,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并緊密結合新時期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教育和音樂學研究的實際狀況,分為撥亂反正時期的音樂思潮、陣痛與轉型時期的音樂思潮、曲折與回流時期的音樂思潮、恢復與重建時期的音樂思潮、多元爭鋒時期的音樂思潮等5個發展階段,對新時期不同歷史時段出現的音樂思潮進行了“速寫”,較為清晰地勾勒出一幅音樂思潮的“全景圖”。下編為橫向的專題研究,分為思潮回顧、圍繞思潮所引發的論域及論點的梳理、作者評價三個板塊,對新時期出現的代表性、曾引起音樂界廣泛關注和論爭的事件,如“流行音樂中的思潮與論爭”、“‘新潮音樂’中的思潮與論爭”、“音樂批評及其學科建設”、“對現當代音樂史的‘回顧與反思’”、“美學思潮及其論爭”、“20世紀中國音樂發展道路之爭”、“‘重寫音樂史’的理論與實踐”、“當代音樂史寫作中的思潮論爭”、“關于‘學術創新與學術規范’的論爭”、“市場經濟與新世紀音樂思潮”等10個專題進行深度挖掘與濃墨“素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近景畫”,提出了許多具有真知灼見的評價和觀點。


    110071  中國服飾百年(著作)  廖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許星(蘇州大學)

    本書是對上世紀初至今的一百年間中國服飾發展和變遷的一次系統梳理和總結。中國是一個“衣冠王國”,五千年的歷史賦予了服飾太多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內涵。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服飾一直被統治階級作為分貴賤、辨尊卑的標志,這種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禮制在20世紀初才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宣告結束。民國時期取而代之的是體現進步的中山裝和西風東漸的洋服。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的服飾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在物質短缺的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崇尚簡樸;文革十年,部隊的綠軍裝、綠軍帽曾經是最令人羨慕的時髦裝束;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從最初的盲目接受,簡單摹仿,到今天的各取所需,多元紛呈,這一切都表明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本書以年代為主線,將這一百年分為五個歷史時期來進行研究。在廣泛收集資料(包括老照片、老服裝,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每個歷史時期的服裝及飾品進行了深入細致,由表及里的研究,找出發展的規律,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進行總結。將一百年來中國的服飾變化和其中的文化內涵通過各個歷史階段的重要事件生動而真實的展現在人們的面前,讓喜愛和關心中國服飾文化的人都能從中回味和體會中國人的服飾文化情趣。


    110072  石刻刻工研究(著作)  程章燦(南京大學)


    本書為石刻刻工研究的第一部專著。石刻是中國書法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每件碑刻都離不開刻工的精雕細鑿。遺憾的是,由于古代刻工社會地位低下,相關文獻記載極其稀少而零散,歷代關注者更是寥若晨星。本書作者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起,從事石刻文獻,遍檢100巨冊《石刻史料新編》、100巨冊的《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資料匯編》、《北京圖書館藏畫像拓本匯編》、《千唐志齋藏志》、《隋唐五代墓志匯編》、《新中國出土墓志》等諸種石刻文獻叢編及眾多方志、詩文集、筆記、考古簡報等資料,輯錄歷代刻工逾4000名,征引碑目4500多條。本書下編將這些刻工以年代為序,并詳注其相關信息及碑目文獻出處,成《石刻考工錄補編》,并附人名索引,便于檢索。在廣泛輯佚的基礎上,本書上編對石刻刻工群體展開專題研究。上編共8章,從學術史回顧及研究方法總結開始,從歷代刻石官署建制及職員構成、刻工家族化與地域化組織、刻工地位及身份認同、刻石工藝與書法碑帖的藝術表現、刻工與書畫篆刻家、刻石與刻印等多個專題角度,作廣泛而深入的探討。這些問題涉及碑刻文獻、碑帖制作、書刻制度、石刻藝術等諸多領域,綜合使用了文獻學、歷史學和藝術學等多學科方法,時代上跨越從漢到清二千多年,論述視野開闊,論證嚴密,征引宏富。


    110073  國家·民間·文化遺產——社會學視野中的吳地古琴變遷(著作)  王詠(南京大學)


    本書以江蘇省吳地(蘇州、常熟)的民間琴社——“今虞琴社”、“吳門琴社”為具體研究對象,時間跨度從上個世紀20年代初期直至2002年古琴成功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止。結合整個宏觀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變化(涉及到民國、建國初期、文革期間、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性時期的文化-政治政策)考察了民間琴社的社團運作、傳承群體、風格題材的變化。以江蘇省古琴藝術場域為平臺來研究“國家-社會”的關系,以傳統藝術變遷和傳承為研究切入口來關注國家、地方力量與民間藝術群體間的互動形態。本研究主要關注了傳統藝術的失落、復歸與國家的行政干預以及文化建設政策之間的關聯程度,在看似普通的傳統藝術發展變遷的表層問題下,隱藏著微妙的政治程序。通過運用社會學“國家與社會”的理論對吳地古琴藝術的變遷、傳承、古琴實踐者與國家、地方政府的互動行為進行微觀政治分析,以希冀能進一步拓展、豐富學術界對傳統文化載體與象征系統的全息認識,凸現出傳統藝術作為一種隱形意識形態在各種不同的歷史時段中的表達方式。專著試圖論證:在不同階段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傳統文化的民間傳承者與國家意志、地方力量之間存在著和而不同的博弈關系。


    110074  中國歷代畫論:掇英·類編·注釋·研究(著作)  周積寅(南京藝術學院)


    作者1985年編寫出版了《中國畫論輯要》,經過20多年的教學與研究,在《輯要》的基礎上作了大量的補充與調整,編著成《中國歷代畫論》上下卷(簡稱《新本》),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其一、《新本》框架結構明顯不同于《輯要》,共分九大部分:中國畫本質特征論、起源發展論、功能論、創作論、作品構成論、范疇論、風格流派論、評賞論、中外繪畫比較論。試圖勾畫出一個較為完整的中國繪畫理論體系。其二、《新本》不僅字數、插圖多了一倍,更補充了不少新的內容,如中國畫的本質、特征、起源、美丑、雅俗、文質、比德、中和、理法、欣賞及中外繪畫比較等論說。在本質論中,首先揭示中國畫特有的哲學本質——畫即是道。功能論中,將過去認識、教育、審美功能的提法,改為審美認識、審美教育、審美娛樂功能,又補充了審美調劑功能。其三、《新本》增加了近現代部分,主要是康有為、陳獨秀、蔡元培、魯迅、陳師曾、齊白石、黃賓虹、高劍父、徐悲鴻、劉海粟、陳之佛、俞劍華、宗白華、潘天壽、豐子愷、林風眠、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石魯、黃胄等人的畫論。讓傳統畫論與近現代畫論在同一理論體系下得到梳理,更完整地、清楚地看出傳承與發展的脈絡。


    110075  繼往開來——明代院體花鳥畫研究(著作)  孔六慶(南京藝術學院)


    全書分為六章。第一章簡述明代以前的院體花鳥畫,其余五章各從明代院體花鳥畫的成因、成就、衰落之因、影響、史學意義諸點進行研究。主要觀點:明代帝王,是明代院體花鳥畫發展與衰落的總因。本著關鍵詞的“院體”概念,有以實現皇帝審美意志為內涵而隨時代動態發展的特點。緊緊抓住“院體”概念的“帝王審美意志”本質特點,同時注重特定時代的外向性因素與藝術自律內在性因素進行研究,去完整標示歷史的明代院體花鳥畫特點及前后關系。從一般美術史家少關注的古文獻如《高皇帝御制文集》、《大明宣德帝御制文集》等第一手資料中,研究開國皇帝朱元璋與其他代表性皇帝的審美觀與繪畫審美思想,去打開明代院體花鳥畫“院體性”的深門。第一次標出朱元璋尚“雄、猛、力”的審美觀與繪畫審美的作用;第一次指出林良狂猛之氣的筆墨不但是朱元璋“雄、猛、力”審美的視覺表達,而且有匡扶正義交戰邪惡的時代圖像意義;第一次探究了朱瞻基繪畫審美與“御前畫史”孫隆花鳥畫的密切關系;第一次考證出林良至少在“景泰六年八月”前就成為了宮廷畫家;第一次對明代院體花鳥畫的衰敗作出全面闡釋;第一次明確了明代院體花鳥畫有工筆、粗筆沒骨、水墨粗筆三種形態及其創新意義等等。


    110076  《回回館雜字》與《回回館譯語》研究(著作)  劉迎勝(南京大學)


    《回回館雜字》與《回回館譯語》是研究回族形成史與明代中西交通史的重要雙語資料,有各種刊本與抄本傳世。因傳抄與刊刻者波斯文水平的不同與其他原因,各種本子之間互有不同,均包含錯誤。18世紀以后逐漸流傳到海外,為各大圖書館和私人收藏。作者以北京圖書館本、柏林國立圖書館本與北京圖書館所藏袁氏抄本為底本,校以其他善本,并采用波斯文原文、漢譯與漢字音譯之間互校的方法更正單靠不同刊本、抄本之間比對不能解決的訛誤,并將波斯文原文逐字拉丁轉寫,且作詮釋,以為現代研究者提供一個可信的文本與研究資料。成果內容包括:   一、前言:中國古代伊朗語文與波斯語文教學簡史、明中期以前我國雙語字書編寫簡史、本課題研究史、《回回館雜字》與《回回館譯語》概述,版本抄本介紹與撰寫說明。二、校釋與考證:(一)“四夷館本”,(二)“四夷館本”增續,(三)“袁氏本”(上述三種文獻均包括原件圖片)。三、小結:(一)研究有得進處。(二)存疑內容。四、引用書目。五、回回字索引。


    110077  國民黨政治與社會結構之演變(1905-1949)【上、中、下編】(著作)  崔之清(南京大學)等


    本書分別從政治理念、權力結構與權力斗爭、社會結構、黨務體系及其活動等層面切入,考察和分析了國民黨在各個時期的結構形態及特征,揭示了其對政策面產生的復雜影響,進而探究國民黨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尤其就國民黨專制政治及其運作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帶來的影響,進行了比較深刻的詮釋。本書以縱向的時序分期為骨架,橫向的結構形態分析為肌體,相互有機結合,組成較為嚴密的論述體系,是國民黨史研究從陳述史學向結構史學轉變的初步實踐,在方法論上具有新意。本書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導向,以歷史學的實證研究為基礎,根據不同的論述內容,運用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透視國民黨的政治與社會結構形態,探究其演變特征、規律,分析導致結構變動的復雜多元因素,求證國民黨結構形態演變所產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應,以及對國民黨及其政權造成的復雜影響。本書文獻資料征引豐富。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臺灣國民黨黨史會等處的原始檔案為基本史料,還包括民國報刊、民國人物文集、日記、函牘、回憶錄,以及學者著述等為實證研究提供了厚實的基礎,增強了研究的客觀性。


    110078  唐宋之際歸義軍經濟史研究(著作)  劉進寶(南京師范大學)


    敦煌歸義軍政權(848—1036年)是建立在西北一隅——敦煌的一個地方小政權,但傳統史籍對其記載非常有限,而敦煌文獻的發現,使我們能夠對歸義軍的歷史進行新的探索。本書除引言和附錄外,由四章組成。第一章“土地制度及有關問題”,對歸義軍時期的土地問題進行了新的探索。第二章“賦稅”,對歸義軍政權的賦稅征納作了詳盡解說,考察了歸義軍政權的稅率和賦稅制的特點。第三章“徭役”對敦煌文獻中所涉及的徭役作了分析探討,并將其納入晚唐五代中原王朝的制度下給予解說。第四章“敦煌的種植業”,則選擇了目前學術界研究比較薄弱而作者又有新的看法的兩個部分,即棉花和紅藍做了個案探討。本書將歸義軍經濟史的研究與唐宋之際經濟的傳承與演變緊密結合?!疤扑巫兏镎摗笔墙陙韺W術界的熱門話題,而歸義軍政權正處于這一歷史時期,因此通過對歸義軍經濟史的探討,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和研究唐后期五代的經濟史,使我們對唐宋之際經濟的傳承與演變有一更加清晰的認識。 本書主要利用敦煌文書,并與傳統文獻記載相結合,可以說,采用“二重證據法”,即地上文獻與出土文書并重,并以出土文書為主,是本書最突出的特點。


    110079  英國發展的歷史軌跡(著作)  陳曉律(南京大學)、于文杰(南京大學)等


    本書是關于英國發展歷史經驗的研究性專著。英國能夠從一個偏遠的島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主要原因在于它始終沿著法治化、民主化與社會保障制度化的軌跡前行。首先,英國獨特的法治傳統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從最初的習俗開始,經由習慣法到普通法,再由議會掌握立法權,最后形成了獨特的英國憲政體系和法治傳統。其次,英國在光榮革命后的政治“貴族”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創造出了一系列現代的政治游戲規則:權力的分散與制衡、內閣制、首相制、政黨政治、合法反對黨、言論自由、出版與結社的自由等等,使英國的民主從理念到現實逐步地充實起來,并在民眾中形成了一整套民主的程序與慣例。第三,民主的基礎是一種實質上的平等原則。只有每個公民都具有平等的社會保障權利,民主的本質才不會走樣。英國最終在二戰后建立了福利國家,實現了社會保障制度化的目標。要保證這種發展軌跡不被扭曲,還需要一些十分重要的制度和思想觀念的支撐與配合。這些東西與“三化”一起,構成了一種我們稱之為“英國式”的傳統,并且在這種傳統的左右下,留下了英國發展的歷史軌跡。這種發展的軌跡,從一種大歷史的視野考察,有很多發人深思之處。


    110080   “個人”的法哲學敘述(著作)  胡玉鴻(蘇州大學)


    本書為國內首部解構法律上的“個人”問題的專著,涉及法律人的概念定位及其意義、人的尊嚴與法律關系的關聯、個人的法律意蘊與法律維系等重大理論問題。全書將“法律人”視為法學研究的基點,闡述法律的人學原理,體現法律以人為本的必要性及其內涵。全書除導言外,分為三篇:第一篇“人的尊嚴:現代法律的倫理總綱”,把現代法律的價值基點定位在人的尊嚴之上,論述了人的尊嚴的成立根據、人的尊嚴的法律內涵、人的尊嚴的指涉范圍、人的尊嚴在現代法律上的地位等問題;第二篇“個人的法律意蘊”,闡釋了個人的法律概念和基本定位,從自然性、政治性、社會性、獨特性等方面論述了個人的法律特性,同時,以國籍、戶籍、姓名、住宅等作為個人在法律上的存在形式。第三編“個人的法律維系”,從自然情感、弱者地位、個人聯合等層面,闡述了法律應當尊重人的自然情感、關注弱者的法律境遇,并為人的政治聯合提供暢通的渠道。本專著雖為一部典型的法哲學著作,但堅持從法的歷史和部門法中取得經驗素材,相關內容涵蓋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社會法、訴訟法、國際法等諸多法律領域,以期為法律的人學解構提供扎實的經驗基礎。


    110081  行政裁量的治理(論文)  周佑勇(東南大學)

    行政的生命在于裁量,行政法的核心則在于通過法治實現對行政裁量問題的有效治理。本文從分析行政裁量與法治的關系入手,通過考察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法治發達國家關于解決行政裁量問題的治理模式,著眼于我國當下社會變革的要求和未來法治發展的趨勢,試圖探求切合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在研究路徑上,從裁量的“控制”到“治理”,率先在我國提出一個更加宏大的話題——“行政裁量的治理理論”,并針對中國問題提出了明確的解決思路。在理論觀點上,針對傳統規范主義控權模式之不足,本文首次提出并著力倡導一種以“原則”為取向的功能主義建構模式,即在法定、均衡和正當等行政法原則的統制之下,通過行政規則、利益衡量、意志溝通和司法審查等功能因素的有效發揮達到行政裁量的最佳建構,以實現行政裁量的法治化治理。在制度創新上,科學創建行政裁量法治化治理的新框架及其運行規則體系。通過作為行政裁量法治化治理模式的四個環節即“作為規則之治的裁量基準”、“實體上的利益衡量”、“過程中的利益溝通”、“對裁量的司法審查”展開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提出應當構建與創新相關制度,包括規則化的行政自治制度、均衡性的利益衡量機制、實質性的利益溝通機制以及過程性的司法審查機制等。


    110082  中國大陸行政法的革命——契約理念的確立及其展開(著作)  楊解君(南京工業大學)


    借助契約理論資源及實踐經驗,將契約理念引入行政法之中,實現權力理念與契約理念的創造性結合,依此建構當代中國行政法的新理念乃本書之要旨。全書主要由九部分組成:第一章緒論,確定論題的思路,闡釋了理念、行政法理念及行政法契約理念等關鍵詞,通過對行政法權力理念與契約理念的比較探討二者之整合。第二章從歷史的角度對契約理念的變遷做了簡短透視,從文化淵源上對中西方契約文化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和比較。第三章多角度論證了在行政法中引入契約理念的正當性理由并指陳契約的局限性。第四章論述了行政法的平等理念,主要圍繞平等理念確立的基礎、理由及其內涵等展開。第五章論述了行政法的自由意志理念,具體就行政自由裁量、行政參與及政府與人民間合意作了分析。第六章論述了行政法的誠信理念,從歷史、現實欠缺及內涵展開等方面作了較為詳盡剖析。第七章從契約視角論述了行政法上的義務責任理念,從概念、觀念和原則三個層次對行政法的義務與責任理念進行了詳細闡釋。第八章關注的是行政法上的和解理念,探討了在行政糾紛中契約理念及契約化方式的引入與應用等問題。余論部分則對行政法契約理念的具體化作了初步展望,主張推行契約的普適化、制度化與多樣化。


    110083  論競爭法中的法定賠償:制度變遷個案的解剖——基于不正當競爭案例的整理與研究(論文)  李友根(南京大學)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規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案件中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但是對于既無充分證據證明原告損失、也無法認定被告所得的情況,沒有相應的規定。司法實踐中,為了解決此類案件,法院進行了各種探索,并逐漸確立了定額賠償制度。但此種制度一直受到合法性的困擾。而法學理論界對這一制度變遷并未能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與關注,是法學研究值得總結的教訓。本文通過對我國司法案件的類型化整理,對這一制度變遷過程進行了研究。論文全面梳理了《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所公布的有關不正當競爭的指導性案例,并以其他法院的同類型所有案例為參照,針對法官如何解釋法律、填補漏洞進行了全面的總結。以制度變遷為視角,分析與總結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法定賠償制度的確立過程,有助于從歷史與整體的角度把握法律的實施問題,并對法律的完善提供了有說服力的依據。以某一制度為素材,在研究制度變遷之外,還總結了法學研究的經驗與教訓,特別是強調了法學研究應當關注司法實務,論證了法學界存在的脫離司法實務、不關注中國本土問題的弊端。


    110084  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行政行為探討——行政不作為的新視角(論文)  黃學賢(蘇州大學)
    近年來,行政行為在理論研究和立法規范方面均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但與實踐需要相比,行政行為的某些方面的研究仍然顯得落后,如行政不作為。如果說劃分作為性行政行為和不作為性行政行為有利于明確行政行為的范圍,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那么,基于實踐從既有的行政不作為理論中進一步揭示出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的行為,是行政不作為從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發展,形式法治向實質法治發展以及秩序行政向給付行政發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行政行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