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成果簡介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發布時間:2018-03-07 | 信息來源:

?

?

140021?? 當代電影新勢力:亞洲新電影大師研究?? (著作)周安華(南京大學)等 ??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作為世界電影發展的沃土,亞洲新電影二十多年來,拙樸而不尋常。該成果以大師電影為透視焦點,從不同文化脈流勾勒當代電影新勢力的“亞洲身影”。共八章分五部分。第一,以“變革時代偉大的變革之聲”,闡明“新勢力”東方鏡像富有特質,其高度的個性主義和“作者意識”,成就了“高類型”電影“別樣的美學”。第二,論述了韓國越南和伊朗新電影的現代性突圍,從金基德“僭越表象下道德神話的建構”,到陳英雄“放逐者的母國情懷”,再到賈法-帕納西“沉陷的私人空間”,亞洲新電影意味悠長,可謂頑強“逆生長”。第三,深入研究了當代華語電影的藝術邏輯,包括商業片舵手馮小剛、激情且自我的鬼才姜文、孤獨吟者王家衛、暴力詩人吳宇森、天邊哪吒蔡明亮等,從其漂浮、類型雜糅和電影哲學空間,挖掘了華語電影的新轉型與大突破;第四,分析考察了印度和日本新電影大師如米拉-奈爾、卡倫-喬哈爾、北野武、巖井俊二等人,現實主義美學框架下的社會文化關懷、村社式社會勾畫、“削落美學”風格和詩意沉默的鏡頭,由此探求亞洲新電影的“自我”氣韻。第五,立體詮釋了泰國和馬來西亞新銳電影創作潛含的宗教觀念、東方神秘主義、烏托邦隱喻以及個人懷舊式的集體記憶、頌揚與戲謔的后現代主義話語等等,對阿彼察邦、韋西-沙贊那庭、雅斯敏-阿末和陳翠梅等人的倫理觀、現代性鏡語予以了多視角審視。

?

140022?? 百年中國音樂史:1900—2000(著作)居其宏(南京藝術學院)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20世紀以來,中國音樂已經走過百年曲折歷程,面對百年中國音樂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在音樂藝術不同領域紛繁的史料中,該成果摒棄“大而全”的史料鋪陳架構,以“創作”和“思潮”為主線,統領和牽引其他各領域的敘事。成果的史學視野覆蓋了我國專業音樂創作的各種藝術形式,數量多達上千首(部),內容涉及時代背景、創作過程、形式特征、表現手段、社會影響、美學評價等各個方面,并附列樂譜片段151例,圖片676幀,翔實地展現了百年來中國音樂創作的發展樣態。同時,把目光投向不同時期有突出藝術成就,或有廣泛影響的中國作曲家群體和個人,從蕭友梅、趙元任、劉天華、聶耳、冼星海、賀綠汀、馬思聰、朱踐耳、馬可、劉熾、王西麟、陸在易到成長于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第五代”作曲家。對他們所處的特定時代、社會氛圍、文化傳統、風格成因、藝術貢獻等詳加評析,深入透視百年中國音樂的發展軌跡。成果以大量事例無可辯駁地證明,一部20世紀中國音樂史,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歷史及其在我國音樂實踐中的運用史和演變史。

?

140023?? 比較藝術學? (著作)李倍雷(東南大學)、赫云(東南大學) ?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比較藝術學”在中國乃至世界是一個前沿性的學科,在世界范圍還沒有建立起比較藝術學的學科。2011年藝術學獨立為13大學科門類的同時,也需亟待建立“比較藝術學”,完善中國藝術學的科學建設,以適應我國藝術發展。該成果基本觀點:批評19世紀德語圈把“比較藝術學”作為“體系性藝術學”建立的一個過程的觀點,同時針對國外“比較藝術學”實際上是造型藝術的比較,基于藝術學理論基礎上所作打通所有藝術門類的比較藝術學的學科架構,并提出比較藝術學是獨立的學科的觀點,而不是作為“體系性藝術學”的過程。該成果基本內容:1、比較藝術學的歷史與發展論,2、比較藝術學本體論,3、比較藝術學方法論,4、比較藝術學視域論,5、比較藝術學類型論,6、比較藝術學范例論,7、比較藝術學思潮論,8、比較藝術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

?

140024?? 《韓熙載夜宴圖》圖像志考? (著作)張朋川(蘇州大學)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存世的《韓熙載夜宴圖》有著多種不同的圖本,該成果通過《韓熙載夜宴圖》系列圖本的圖像比較,理清不同圖本的時代序列,闡明不同圖本的文化背景,研究不同圖本的圖像差異,揭示延續六百多年不同圖本的文化內涵,全面地闡釋《韓熙載夜宴圖》系列圖本比較研究的文化意義。該成果主要內容包括:1、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古代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的不同時期的構圖模式,從構圖模式的時代特征,確定北京故宮本《韓熙載夜宴圖》的制作年代為南宋時期。2、深入地研究了粉本的三種傳移模寫方式,揭示了中國古代繪畫運用粉本進行傳承和創作的特殊性。進一步論證了北京故宮本《韓熙載夜宴圖》是以不同的古粉本組合成的新圖。3、總結出中國古代室內陳設的三個發展階段,西漢中期以前是席地跪坐和以主席丸中心;西漢晚期至唐代是多種坐姿共存和以枰榻床為中心;垂足而坐和以桌椅為中心。4、從繪畫技法的角度闡明中國工筆重彩的發展過程。5、系統地整理了中國古代美術作品中的人物造型,闡明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的不同特征。6、收錄了存世的《韓熙載夜宴圖》的九種圖本,研究了不同時期的圖像的發展變化,認為是各時期不同的時代背景和風尚變化的結果。

?

140025?? 中華民國專題史(18卷本)(著作)張憲文(南京大學)、張玉法(臺灣中央研究院)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1970年代之后,海峽兩岸開始重視民國史研究。隨著政治環境的日益寬松,加之兩岸歷史學者二十余年的學術交往,已在一些民國史的重大問題上觀點漸趨一致,并在雙方合作中求同化異、求同存異。該成果采取專題性的體例,以近代中國人民不斷追求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現代化社會奮斗歷程為主線,論述范圍涵蓋1912年至1949年之間的中華民國的政制、政黨、軍事、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城鄉發展以及海外華僑、中外關系等方面的歷史。形成對中華民國連續性、復雜性、曲折性歷史的科學認知和共識。《中華民國專題史》(18卷)目錄:《從帝制到共和:中華民國的創立》《文化、觀念與社會思潮》《北京政府時期的政治與外交》《國民革命與北伐戰爭》《國民政府執政與對美關系》《南京國民政府十年經濟建設》《中共農村道路探索》《地方政治與鄉村變遷》《城市化進程研究》《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抗日戰爭與戰時體制》《抗戰時期的淪陷區與偽政權》《邊疆與少數民族》《華僑與國家建設》 《臺灣光復研究》《國共內戰》《香港與內地關系研究》《革命、戰爭與澳門》。

?

140026?? 后漢書稽疑(上、中、下)(著作) 曹金華(揚州大學)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后漢書》(含《續漢志》)120卷,南朝宋范曄撰,傳刻脫誤較大。1965年成書的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亦未能達到“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預期效果。2007年復啟動“二十四史”修訂工程,提供廣泛有效的學術支持,繼續配套出版了“二十四史校訂研究叢刊”,該成果即為新出之一部,屬于考據學范疇,其基本觀點是“考竟源流,發覆求真”,即以實證為要旨,通過“振葉尋根,深中肯綮,抉擇幽隱,校計毫厘”,使文獻資料鼎故革新,為歷史的深入研究提供歷久彌新的能源。成果篇章結構仍據《后漢書》分為120卷,對各卷正文、注釋和《校勘記》皆作全面系統的考校。體例仿《廿二史考異》、《十七史商榷》,即對作者認為錯誤的地方,列出條目,括明頁數行數,然后通過自校與他校的方式,辨明是非,得出結論;暫時不能得出結論的,則指出其異,以俟后人考證。共成札記8500余條,125萬余字。

?

140027?? 賦稅甲天下:明清江南社會經濟探析(著作) 范金民(南京大學) ?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全面探討以賦稅為中心的江南社會經濟,富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參考價值。該成果以社會經濟、社會生活和商幫貿易為中心,收錄論文22篇。主要內容包括:自六朝到清中期江南傳統經濟總體上持續發展,但其發展途徑和形式前后不斷變化;江南重賦的來由在于朱元璋的政治舉措,而重賦征收的實現,仍賴一系列配套措施;清代江南農業經濟結構有了新的變化,商業性經營特色明顯,嚴重依賴商品市場;清代江南官營織造的生產方式實際只是“買絲召匠”一種,其實際生產量,檔案中留有大量數據;江南棉布加工字號主要由徽州商人開設,其數量達近百家,每年加工棉布達十幾萬匹之譜,字號與踹坊工匠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雇傭生產關系;江南宗族義田真正發展是在清代,是主佃關系日益緊張、地權變動日益頻繁的產物,而義田捐獻者的身份和地域分布充分反映出江南宗族義田的特征;南京城市經濟發展與政治趨向相一致,呈現出清晰的三個階段,各呈特色,蘇州城市社會經濟到清中期臻于高峰,江南市鎮分布是隨各地的自然地理和經濟結構各不相同;江南士人由明入清表現出迥然不同的行為方式;清初江蘇大范圍升州析縣,主要基于賦稅征收和政績考成;會館公所有地域性和行業性兩大類,會館的基本功能不獨社會意義,而更具經濟意義;清前期對日貿易的興衰,取決于銷場日方一側;無錫商幫興起較早,江浙海商殊少人注意,但極為活躍,洞庭商幫的興起、活動地域與經營行業等,特點極為清晰,各地商幫在江南的競爭極為激烈,徽州商幫注重鄉邦救助,其慈善設施最多最全,富有特色。

?

140028?? 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通史(4卷本)(著作)公丕祥(南京師范大學)、龔廷泰(南京師范大學)總主編;蔡道通(南京師范大學)、程德文(南京師范大學)主編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該成果系統地研究了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形成、發展和豐富的歷史過程,反映了從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產生到馬克思主義法學在蘇俄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發展的理論全貌。全書共四卷。第一卷深入考察了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著力闡釋19世紀馬克思主義法學形成和發展的革命性意義。第二卷主要探討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在蘇俄的運用與發展問題,著重研究列寧法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深入闡述列寧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強調列寧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斗爭中,深刻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法律學說,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第三卷考察了20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法學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不斷發展的思想歷程,指出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偉大進程,先后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從而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新發展。第四卷主要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將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作為《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通史》的有機組成部分。

?

140029?? 天學與法律(著作) 方瀟(蘇州大學)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學界對中國古代“法律則天”原則有著普遍共識,但基本無有“具象”的“則天路徑”的揭示,或完全背離了中國古人“神靈之天”的主流語境。該成果力圖“具象”揭示古代法律到底如何“則天”的本源性路徑問題,對“法律則天”進行全面認知,更理性認識“天”對古代法律的制約意義。該成果基本觀點:法律的具體則天主要通過“天學”的若干理論層面展開實踐:在星占學下,無論立法、司法、修法等都體現對天象的直接或間接模擬;陰陽五行說通過明陰陽、辨五行對天象進行物質化解構而領悟天意天道,從而決定王朝法治路線抑或德治路線的選擇;不同的天命觀決定著統治者不同的法律價值觀,商周之際天命觀的變革,使得法律價值發生了革命性轉變;歷法不僅本身是為時間大法,而且決定了一般“法律時間”的設置和執行;古代刑罰的運行乃至基本設置,均追尋著由上天借助天象而鋪就的路徑。另一方面,為求本源性則天路徑的暢通,統治者又運用法律對“天學”進行竭力壟斷和保障。篇章結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有關天學釋義及其評價”/第三章“天學與法律關系之哲學基礎”/第四章“星占學下的法律模擬”/第五章“陰陽五行學說與法律路線選擇”/第六章“天命與法律價值革命”/第七章“歷法法意與法律時間”/第八章“天學與刑罰”/第九章“天學禁臠與法律保障”/第十章“‘作為法律資源的天空’意義”/第十一章“結語”

?

140030?? 論訴權的人權屬性——以歷史演進為視角(論文) 吳英姿(南京大學)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訴權理論研究是民事訴訟法學界恒常主題,近年來也成為憲法、法理學理論研究熱點。訴權理論的突破將為司法改革、民事訴訟法修改完善提供基本理論框架。該成果基本觀點:訴權被認為來自羅馬法上的“Actio”,但羅馬法上的訴權其實是類型化了的訴訟程序,是特定主體在特定條件下被許可運用的特權。不同的訴權是實現不同訴求的程式(儀式)。私法訴權說完成了訴權的權利化改造。公法訴權說將訴權從私人之間的關系上升為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實現了訴權觀念的革命。二戰后,新自然法學與人權理論的繁榮為訴權人權論的浮現提供了理論基礎。程序正義理論,特別是法律程序主義讓訴權人權論走向成熟。以訴權人權論為基礎構建的司法結構,是一個要求充分尊重訴權的主體地位、包含訴權與審判權商談機制的結構。訴權的人權性質使得訴權具有絕對性,不得為訴權的實現附加條件。訴權不可放棄,放棄訴權的契約沒有訴訟法上的效力。訴權不可否定,只能經行使而消耗。在訴權人權論下,民事訴訟目的當確定為“公正解決糾紛”。

?

140031?? 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代際革命(著作)周曉虹(南京大學)?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文化反哺現象最早現于1980年代,作者是這一本土概念的創用者。這一概念也成為人們研究代際關系的一個常用概念。該成果既延續了西方社會學界對“反向社會化”現象的實證研究傳統,也開創了用本土概念來解釋中國經驗或中國體驗的新方向。獲得了中國社會科學界和教育界的廣泛使用,在論述當代中國社會的代際關系時已經成為一個流行概念。充分表明了在當代中國這樣的急劇變遷的社會,年輕一代在價值觀、行為方式乃至器物使用的諸多方面已經成為年長者的人生“導師”;或起碼影響到年長一代的行為選擇。該成果包括10章50萬字。第1-2章討論了“文化反哺”的概念和理論背景、中國社會代際關系的流變,以及本研究的基本方法;第3-5章分別從價值觀、行為模式和器物使用三個方面,討論了年輕一代對年長一代的影響;第6-8章分別從社會變遷、同輩群體和大眾媒介三個方面,分析了文化反哺產生的背景或根源;第9章討論了文化反哺的社會影響或后果;最后,第10章借文化反哺現象深入討論了國家、社會與代際間的復雜關系。

?

140032?? 城市化理論重構與城市化戰略研究(著作)張鴻雁(南京大學)等 ?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中國正處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社會轉型期,但是還沒有形成完整而有系統的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本土化城市化理論。該成果根據中國特殊國情,對中西方城市化理論,特別是某些傳統的城市化理論進行了批判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城市化理論和主張:1.多元結構型城市化理論與發展戰略的主張;2.適度緊縮城市化理論與戰略的主張;3.循環社會型城市化的理論與戰略的主張;4.以大城市為主導的差序化地域格局城市化理論理論與戰略的主張;5.縣域城鄉空間一體化理論與戰略的主張;6.新中式城市化空間形態理論與戰略的主張;7.“城市文化資本”再生產型動力理論與戰略的主張;8.以充分就業為前提的幸福城市化理論與戰略的主張;9.嵌入性城市化發展定位理論與戰略的主張;10.全球城市價值鏈高端介入理論與戰略的主張等。成果分為十章,一是城市化基本理論分析與批判;二是本化城市現代化特色:從小康社會到城市社會;三是省域城市化理論與實踐;四是中國大城市發展道路反思;五是縣域城市化的理論與實踐;六是本土化城市化理論與城市形態建構;七是城市文化資本再生產理論;八是多梯度城市化理論;九是嵌入性城市結構關系;十是本土化城市理論的頂層設計。

?

140033?? 中國新聞法制通史(6卷本)(著作)倪延年(南京師范大學)總主編;王繼先(南京師范大學)、薛傳會(南京師范大學)、張曉鋒(南京師范大學)、王桂平(南京師范大學)、李歌(南京師范大學) ??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該成果是國內第一套多卷本的中國新聞法制通史。全書6卷8冊。共557.1萬字。第一卷“古代卷”由5章組成。深入研究和敘述了中國古代新聞法制從起源、萌芽、發展、成熟并完成近代化嬗變的歷史過程;第二卷“近代卷”由6章組成。研究和敘述了“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元旦到1949年10月1日前)間中國新聞法制發展和變化歷程;第三卷“當代卷”由5章組成。研究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0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前中國新聞法制發展的歷史進程。第四卷“港澳臺卷”由7章組成。在第一章“外人占據前港澳臺地區的新聞法制”后,分三個板塊分別研究和敘述了香港地區、澳門地區和臺灣地區在外人占據時期和回歸祖國以后的新聞法制發展歷程。第五卷“史料卷”(2冊)。其中“史料卷”(上)由4編組成。分別收錄了中國古代新聞法制史料、中華民國時期的新聞法制史料、外國租界當局及漢奸政府的新聞法制史料、外人占據時期港澳臺地區的新聞法制史料以及近代新聞法制階段的紅色新聞法制史料;“史料卷”(下)由2編組成。分別收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1949.10-2009.9)和回歸祖國后香港(1997-2009)、澳門(1999-2009)和臺灣地區(1945-2009)的新聞法制史料。第六卷“年表索引卷”由2冊組成。其中“年表”分冊以本書內容為主體參照相關新聞史著作中記載的與新聞法制發展直接相關的社會政治事件、新聞事業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新聞法制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及重要新聞法制的內容要點等知識信息單元為收錄范圍的參考工具書;“索引”分冊是把正文、史料和年表中具有檢索意義的人物、報刊、法令法規、重要文件、事件、機構、文獻、專用名詞及年代(年號)等信息為單元,按照標目的漢語拼音順序編排的檢索工具。

?

140034?? 中國編輯思想史:全三冊(著作) 吳平(武漢大學)、錢榮貴(南通大學)主編?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中國歷代典籍的編輯思想是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但長期以來相關成果寥若晨星。該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系統挖掘和總結我國數千年綿延不絕的編輯思想,揭示其發展脈絡和演化規律。全書167萬字,以時為序,分上中下三卷,凡十章。上卷:上古至魏晉南北朝,中卷:隋至宋元,下卷:明至民國。該成果基本觀點:1.編輯思想不僅客觀存在,而且特別豐富,只是潛藏在典籍背后,不易被發掘,不易被提煉,不易被描述。通過系統挖掘,深度詮釋,甚至合理構建,這些思想仍可被激活,仍可釋放出往日光彩;2.編輯思想是外源文化不斷“內化于心”的產物,編輯思想“外化于行”即為編輯活動,“固化于物”即是編輯成果(典籍)。這樣一個內化、外化、固化的過程,構成了整個編輯活動的全息圖景。該成果觀點創新之處在于:1.編輯思想是編輯活動的靈魂,將直接影響典籍的編輯體例、編輯方法和編輯風格,決定典籍的品質優劣和價值大小。2.典籍是民族文化基因承傳的重要載體。3.中國編輯思想史研究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堅持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

140035?? 面向知識服務的知識組織理論與方法(著作) 蘇新寧(南京大學)等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大數據時代,人們迫切期待信息服務部門能夠從雜亂繁雜的數據中提取出解決問題的知識,以服務于大眾。該成果主要觀點包括:知識組織就是對知識的整序,不同的知識需求對知識整序的要求不同,不同的知識服務形式對知識整序的方法也不相同。當用戶希望從復雜的知識關系中尋求規律、探究隱藏在大量知識中的未知知識時,需要知識組織能夠將知識間的相互關系呈現出來、知識間的語義聯系建立起來;當用戶想得到某一方面知識或某一類知識時,就希望知識組織能夠借助某些技術將知識分門別類聚集起來;當用戶希望了解某些領域的知識體系時,同樣期待具有組織知識體系的工具來架構知識;當人們要求在閱讀過程中即時獲得知識幫助時,就要求知識組織能夠將文本中知識點和知識庫相鏈接;當用戶希望借鑒他人對信息獲取的經驗時,就需要能夠將用戶對信息采集的相關行為知識組織起來等等。篇章結構:第一章探討了知識服務的類型和對知識組織的要求,第二章闡述了知識組織的科學理論支撐,第三章分析了用戶的知識需求,為知識組織的架構與實現提供了依據。如下各章具體分別探討了知識組織體系;架構了主題詞典和分類詞表的機器組織結構;通過對實例和關鍵詞語義網的構建等研究了語義網和本體技術的數據組織與應用價值;針對閱讀中對知識點的知識需求,研究了動態生成知識連接技術;探討了引文索引的知識組織;闡述了用戶行為知識的組織結構和應用服務;深入研究了關聯技術如何應用于知識地圖、數據倉庫和知識庫的技術與方法等。

?

140036?? 公民身份認同與學校公民教育(著作) ?馮建軍(南京師范大學)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該成果試圖通過研究中小學生的公民身份認同,在理論與實踐上構建一種更合理的公民教育體系。基本內容包括:在分析西方各種公民身份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完整公民身份的內涵;同時,提出了適合我國的多元公民身份體系;基于對我國10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2000名學生的調查,了解他們對多元公民身份的認同狀況;根據多元公民身份的特質與要求,提出多元公民身份教育的內容,并通過公民教育課程、學校公共生活和民主學校的建設,構建學校公民教育的實踐體系,力圖從教育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促進中小學生公民身份的認同,培育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公民。篇章結構:全書共分五章,分別是:第一章 公民身份與公民教育的哲學基礎;第二章 當代公民身份的多元化;第三章 中小學生公民身份認同的實證研究;第四章 公民身份認同教育的理論建構;第五章 學校公民教育實踐。

?

140037?? 義務教育優質學校辦學標準研究(著作) 張新平(南京師范大學)等 ?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應用及共創共享,亟需研究義務教育優質學校及其辦學標準問題。該成果從基本理論、國際比較、歷史變遷、現實基礎、標準建構及實現路徑六大方面對義務教育優質學校辦學標準展開了探討,基本內容:第一,深挖了優質學校及其辦學標準的內涵,系統分析了辦學標準的認識發展。第二,比較研究表明,義務教育優質學校需要重新定位其功能與目的,要重建多元化、特色化、國際化的現代學校制度,重整學校與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及推動優質學校教育內容的“后現代”轉向。第三,百年來我國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經歷了“萌發”、“鼎盛”和“完善”三個階段。第四,從現實基礎看,我國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集中體現出如下特征:一是突顯了教育公平均衡發展的時代主題;二是彰顯了辦學的“人性化”取向;三是強調了辦學條件和行為的“基本性”;四是突出了辦學條件和理念的現代性。第五,在標準建構上,創新性地構造了一個“四維度三層面”的新標準體系,由此形成了評量優質學校的40個具體指標。第六,在實現路徑方面,概析了中外推進優質學校建設的重要經驗,討論了優質學校建設的“學校改進”路徑及其存在的問題,重點探討了一種致力于優質學校建設的“欣賞型探究”之新路徑。

?

140038?? 公共交往與公民教育(著作) ?葉飛(南京師范大學) ?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當代中國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集中體現為學校教育領域中缺乏必要的公共價值資源,缺乏公共生活機制,從而導致了公民教育與公共生活的背離,極大地降低了公民教育的實效性。該成果以此困境為出發點,在借鑒西方公民教育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當前中國的教育背景和本土問題展開分析,并提出了以公共交往生活為基礎來重構當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內涵的理論思路。該成果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是從問題出發,分析和闡述了當代中國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及其所導致的青少年的公共品格危機。第二章致力于探討“公共交往”的概念內涵和學術淵源,提出基于“公共交往”來重構當代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內涵的理論觀點,從而為解決公民教育的公共性困境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理論思路。第三、四、五、六章是基于第二章所提出的整體的理論思路,分步提供具體的解決策略。其中,第三章主要是引入“治理”理念,主張發展學校組織管理中的民主交往生活,從而實現學校組織管理的公共性與民主性。第四章探討了師生交往生活的公共性建構,倡導教師與學生之間展開真正意義上的公民交往和協商對話。第五章探討了建構學校公民共同體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主張發展學校團體生活中的公共交往。第六章提出公民課程應回歸于交往生活實踐,實現公民教育與課堂生活、學校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有機融合。

?

140039?? 正確認識大學的運行邏輯與學術權力——關于大學“去行政化”的再思考(論文) ?龔放(南京大學)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關于大學“去行政化”的討論已歷五年之久,取得了許多共識,但也存在一些爭議和誤區、盲區。該成果針對與大學運行邏輯相關的熱點、焦點問題,借助中外大學治理邏輯的8個案例,提出以下基本觀點:1.政府對大學的干預要恰當、適度并“借助學者的手”。強調必須以大學這樣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的方式和特點,來回應社會的、市場的、政府的需求與影響。2.在大學內部運行和治理方面,需要考慮多樣需求,多方利益,多種邏輯。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服務,為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服務,應當成為大學運行的邏輯主線。“去行政化”并不意味著排斥、否定行政的權力與行政的邏輯。卓越的大學校長,往往能夠嫻熟地駕馭行政的邏輯,恰到好處地借助行政的力量,為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創造條件,掃清障礙,提供保證。3.大學校長一定要傾聽教授學者的呼聲,把握學科發展的趨勢,善于凝聚行政資源、運用行政力量,為學術和教育教學的發展做出關鍵性的、重大的決策。大學校長必須承擔學術事務的重大決策。4.討論了“教授治學,校長治校”的理論依據,提出走上大學治理高層的教授學者需要有一個“大學校長專業化”的過程。5.通過8個具體、鮮活的案例,展開理論闡述和觀點辨析,追求理論的明晰都和說服力,同時追求文章的可讀性和影響力。

?

140040?? 學科的境況與大學的遭遇(著作) 王建華(南京師范大學)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二部分)

?

? ? 現代大學里學科及其知識體系高度制度化和復雜化,以分科為基礎的大學和學科已成為“理性的神話”,無論重建大學還是重建學科都是不可能的。該成果基本觀點:圍繞學科建設這個核心,選擇了“學科的境況”和“大學的遭遇”兩大主題展開研究,一方面厘清學科以及學科建設的相關理論,盡可能淡化中國特色學科建設的話語體系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將學科建設本身置于知識和大學的雙重視角下,嘗試以知識的視角來洞悉學科的境況,以大學的遭遇來揭示我們時代學科及學科建設的制度環境。篇章結構:基于知識和大學的雙重視角,在篇章結構上,分上下篇,共計十四章。上篇“學科的境況”由前七章組成。包括:第一章學科評估及其理論;第二章學科承認及其價值;第三章重點學科及其制度;第四章學科制度化及其改造;第五章跨學科大學及其建構;第六章知識規劃與學科建設;第七章學科建設的新思維。下篇“大學的遭遇”由后七章組成。包括:第八章大學為何出現于西方;第九章真理、科學與大學;第十章知識社會視野中的大學;第十一章知識規劃視野中的大學;第十二章知識產權視野中的大學;第十三章學術—產業鏈與大學的公共性;第十四章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學。

?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一部分)

第十四屆社科獎一等獎簡介(第三部分)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