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指要
從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智慧力量不斷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

發布時間:2022-03-15 | 信息來源: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10月30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在省社科界第十五屆學術大會開幕式講話中強調,站在百年新起點、現代化新征程上,以史為鑒、觀照現實、開創未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全省廣大社科工作者要不斷從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努力為奮進新征程、擔當新使命、鑄造新輝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不斷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更好擔負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現代化新篇章貢獻智慧力量。張部長提出以下四點要求:

一、汲取真理力量,在新征程上更好明理明道

思想就是力量。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思想指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廣大社科工作者要持續在學懂弄通做實新思想上下功夫,不斷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更好地用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引領現代化新征程。一要以新思想為指引,把牢現代化的正確方向。在新征程上更好明理明道,就要堅持以新思想為根本指導,充分認識和把握現代化建設普遍性和特殊性、主體性和開放性、延續性和創新性的有機統一,賦予其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二要以新思想為指引,把準現代化的內涵要求。在新征程上更好明理明道,就要深刻解讀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賦予現代化建設的新要義,深刻解讀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相適應賦予現代化建設的新任務,深刻解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賦予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規律、發展價值的認識。三要以新思想為指引,探索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在新征程上更好明理明道,就要善于從新思想中找方法、找路徑,把握“率先走在前列”的使命要求,在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上破題解題,為加快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江蘇特點,彰顯“強富美高”新特質的現代化之路貢獻智慧力量。

二、汲取擔當力量,在新征程上更好服務大局

始終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始終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研究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是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途徑。要對“國之大者”了然于胸,聚焦國之大局、國之大事、國之大計,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儲備性研究,使理論研究更好把握時代潮流,在現代化新征程上為黨和人民擔當盡責。一要從世情中觀大勢。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東升西降”的大趨勢不可逆轉。同時,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疫情持續蔓延,主要經濟體政策調整可能帶來新的沖擊。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深入思考如何把握歷史規律、增強歷史自覺、掌握歷史主動,向歷史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二要從國情中謀大局。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前所未有。這一系列全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都迫切需要社科理論工作作出有說服力的科學解答,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之策。三要從省情中抓大事。江蘇經濟發展快、開放程度高,處在“兩個大局”相互激蕩的前沿陣地。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再出發,迫切需要我們錨定“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思考如何更好實現中長期發展,把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美好藍圖變成生動現實。

三、汲取人民力量,在新征程上更好堅守初心

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既要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科學問題,更要回答“為誰主張”“為誰服務”的價值追問。回望歷史,廣大社科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人民訴求,為人民立言,為人民著述。新征程上,要牢記初心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一要樹立大志向。要守牢為人民做學問的初心,為人民群眾拿筆桿子,把個人的學術追求、學術理想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現代化的宏偉實踐緊緊結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緊緊結合在一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學問家。二要汲取大智慧。開展現代化研究要走好群眾路線,扎根基層實踐,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真正拜人民為師,多向群眾“問路”,獲取“帶露珠”的第一手資料,匯集“接地氣”的對策思路,真正把學問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沃土,努力創作更多與我們這個時代相匹配、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適應的精品力作。三要書寫大考卷。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答好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問卷,要堅持把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作為評判標尺,以對實踐高度負責、對人民高度負責、對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來做學問,讓研究成果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把經典樹在群眾口碑里、樹在歷史長河中。

四、汲取奮進力量,在新征程上更好賦能增勢

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永恒的主題。要堅持以創新為先導,不斷完善學科布局,構建完整的學科體系,勇于回答時代課題。一要突出問題導向謀創新。問題是創新的動力。對照中央部署、省委要求、群眾期待、先進地區和事業要求“五個坐標”,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還有不少短板要補上、不少問題要解決。當前,要聚焦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探索,把問題作為研究的起點,在化解矛盾、破解難題中打開局面、找到突破,在解釋現代化和引領現代化中彰顯學術魅力。二要聚焦“三大體系”求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蓬勃發展,對學術理論的需要不斷增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成為時代賦予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重大命題。新征程上,要抓住原創這個關鍵,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努力打造易于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做到中國話語、世界表達,推動“三大體系”整體性發展、體系化突破。三要建好重大平臺善創新。強化平臺的聚合引領功能,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報刊臺網理論宣傳陣地、新型智庫、社科基金等平臺的主力軍作用,凝聚推動更多社科理論工作者加強理論探索、學術創新,推出更多高水平高質量成果,更好地把“書齋里的學問”變成“決策的參考”“實踐的指南”。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