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9 11:35:00 來源:交匯點
2022年7月13日,由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主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承辦,江蘇紫金傳媒智庫協辦的第六屆江蘇智庫峰會暨省社科界第十五屆學術大會高層論壇在南京舉行。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出席會議并講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社科聯主席曲福田主持開幕式。交匯點新聞、中國江蘇網?新江蘇等新華報業融媒體分期報道大會研討成果。今天推出第一期。
大會主旨演講環節聚焦“新征程 新使命 新篇章: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主題,邀請了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南平,省政府原副省長、省政協理論研究會會長徐鳴,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原主任何傳啟做主旨演講,分別從碳中和與科技創新、長三角一體化與區域協調發展以及世界和中國現代化的定量評價和預測三個不同維度,為江蘇高水平走好現代化發展之路建言獻策。
加強科技創新,有序推進“雙碳”戰略
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南平
自人類社會工業化以來,溫室氣體排放急劇增加,由此導致的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控制碳排放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措施。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碳達峰”指的是碳排放量由升轉降的過程,碳排放量的最高值即為峰值。“碳中和”指的是人為碳排放與人為碳匯達到平衡,碳排放絕對值降為零。我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12億噸,均為含碳礦產資源使用的貢獻,其中煤、石油、天然氣排放99億噸,占比88%;碳酸鈣等工業原料排放13億噸,占比12%。非二溫室氣體排放約24億噸,包括甲烷、氧化氮、含氟氣體等,涉及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扣除能源、工業過程的13億噸碳排放,與碳匯基本持平。
含碳礦產資源的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原因,實現“碳達峰”的挑戰在于如何將經濟社會發展和含碳礦產資源使用逐漸脫鉤,而實現“碳中和”則需要將含碳礦產資源的碳排放清零,最終徹底擺脫對含碳礦產資源的依賴。因此,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是一場深刻的能源革命、產業革命和生活方式革命,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變嚴峻挑戰為重大戰略機遇,關鍵在科技創新。
“碳達峰”和“碳中和”領域的科技創新涉及方方面面,具有行業廣泛性、領域交叉性和技術集成性特點,每個領域均要作出自己的貢獻,更要加強合作、形成合力、破解難題。就宏觀層面和國家利益而言,科技創新最重要的目標是保持可再生能源成本全球最低、低碳流程再造代價最小。以此分析,零碳能源重構、零碳流程再造、非二溫室氣體減排和負碳體系構建四方面創新工作應該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
在零碳能源技術方面,電力能源碳排放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總量約40億噸,占我國總碳排放30%。未來,電氣化將帶來更大電力需求。當前世界各國均致力于構建以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和氫能等綠色能源為主體的零碳能源系統。發展零碳電力能源是世界各國的一致目標。美國、英國計劃在2035年實現零碳電力,歐盟計劃在2040年實現零碳電力。我國在以光伏發電為代表的零碳電力技術方面整體成熟度較高,特別是輸配電技術國際領先。以綠氫為代表的零碳非電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并跑,但國內外整體成熟度普遍偏低。
在零碳工業技術方面,我國工業碳排放量接近我國碳排放總量50%,是未來開展深度減排的主戰場。因此,工業低碳零碳流程再造是中國責任,也是技術發展重點,要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碳中和”之路。工業的直接碳排放來源包括燃料直接燃燒與碳原料使用,一方面要將用能結構從化石燃料向電力與零碳燃料調整;另一方面通過開發燃料/原料替代的流程再造技術實現工藝過程近零排放。不同工業領域的碳排放特征各不相同,需對癥下藥。目前我國零碳流程再造技術整體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但技術成熟度偏低,尤其在原料替代及燃料替代技術方面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在非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方面,隨著減排工作的不斷推進,非二溫室氣體將逐漸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體。非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特征是初期成本較低,后期成本呈陡峭上升趨勢。目前深度減排尚缺乏有效技術支撐。國內外已有的非二溫室氣體削減技術總體成熟度較高,我國整體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農業領域氧化亞氮削減技術、含氟氣體過程控制技術等與國際水平存在差距。未來亟需根據不同的非二溫室氣體類型,結合控制手段與領域,基于技術需求,開發顛覆性減排技術,構建非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體系,以實現深度減排。
在碳匯和負排放技術方面,預計到2060年我國仍存在10億—15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難以削減,需構建包含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碳匯和負排放技術的負碳體系進行抵消,其中負排放技術在未來邊際減排成本較高時具有可行性。預計我國2060年碳匯量約為7億—10億噸,同時需要通過負排放技術實現3億—8億噸碳削減。目前我國碳匯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但CCUS技術及碳移除負排放技術落后于國際水平。
綜上所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是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變的能源革命,是以電氣化、節能和燃料/原料替代等流程再造為代表的工業革命,也是低碳的生活方式革命,有望同時解決我國面臨的能源安全、經濟競爭力和生態環境三大問題。如何把“碳中和”這一嚴峻挑戰轉變為重大戰略機遇,關鍵在于科技創新。歷史經驗一再證明,能源革命和工業革命都是科技革命引發的。通過科技創新,做到可再生能源成本全球最低,流程工業燃料/原料替代代價最小,在新一輪能源革命和工業革命中引領潮頭,是保持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支撐。
現代化是科技進步的產物,與能源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生物與生命革命密切相關。“碳中和”直接引發新一輪能源革命、工業革命,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引擎之一,也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一次重大考驗。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推進長三角一體化
江蘇省政協理論研究會會長 徐鳴
江蘇省委書記吳政隆在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大力促進區域協調聯動,更高質量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長三角一體化為引領,加快江蘇區域協調發展,形成長三角一體化與江蘇區域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是江蘇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使命。
以長三角一體化引領區域協調發展
一條長江把江蘇分為蘇南、蘇北,歷史的機緣因果,造成了蘇北的一時貧弱。歷屆江蘇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視蘇北發展。1994年12月,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2001年10月,省委召開蘇北區域發展座談會,提出: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2017年5月,省委再次召開蘇北發展座談會,提出了“1+3”功能區的概念,包括揚子江城市群、沿海經濟帶、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海經濟區。2021年11月,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大力促進區域協調聯動,更高質量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是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新的歷史階段,江蘇區域發展戰略必須以長三角一體化為引領。要深入貫徹《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按照“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推動長三角成為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增強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推動這些地區跟上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步伐。”
為了落實《規劃綱要》,2021年底國家發改委印發了《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明確上海閔行幫扶安徽淮南,江蘇南京幫扶安徽滁州,浙江杭州幫扶安徽宿州等。在今年的3月份,江蘇省委、省政府辦公廳也印發了南北結對幫扶合作的實施意見,確定南京與淮安、無錫與連云港、常州與鹽城、蘇州與宿遷進行結對幫扶,增強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新動能。
以江蘇區域協調發展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進程
長三角一體化是一個遞進的過程。以行政區域內的一體化推動跨區域的聯動發展是長三角一體化的現實路徑。江蘇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上,吳政隆書記在報告中強調:“更高水平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更大力度推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助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更高水平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首先是跨江融合,放大蘇南效應。建設揚子江城市群,促進沿江城市南北暢通、跨江聯動,建設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全球產業創新高地,建成接軌上海、輻射蘇北、帶動周邊、支撐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北翼核心區。其次是沿海開發,培育新的增長極。建設沿海經濟帶,堅持陸海統籌、江海聯動、人海和諧,打造東部沿海新增長極。要克服單純圍海造田的開發模式,加快發展特色海洋經濟,形成江蘇面向海洋發展的“藍色板塊”。第三是建設江淮走廊,實現綠色增長。建設江淮生態經濟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和空間開發模式轉型,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建設江蘇永續發展的“綠心地帶”、全國生態經濟創新發展先行區。第四是淮海崛起,區域聯動發展。推進淮海經濟區建設,支持徐州加快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依托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強化產業支撐。按照國家要求,與安徽省淮北市建立結對合作幫扶機制,實現長三角跨區域聯動發展。
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是一個普遍現象,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也是多國政府的基本選擇。從國際經驗看,區域協調發展更多關注:經濟集中、生態安全、社會公平、治理高效。在經濟社會空間策略上,推動經濟均衡性增長、社會和諧性發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成為了共識。政府力量主要通過公共制度、基礎設施、空間性干預措施等政策工具,組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的形成。
這些年來,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蘇北地區的交通狀態、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制約蘇北發展的因素有“硬件”的不足,而更多的是“軟件”的失缺。這種“軟件”的失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才流失。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近年來蘇北地區以人口流出為主,流出的大多是年輕人,人才流出大于引進;二是現代人文精神的失缺。許多時候“人情”癥候濃厚,缺乏現代社會的制度自覺。
形成江蘇區域協調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中央要求:長三角要建成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我們要以省域的一體化助推長三角一體化,著力在“四個一體化”上下功夫。一是規劃一體化。科學規劃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前不久,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我省要適時推出新一輪的江蘇城鎮規劃,更加強調區域聯動與區域協調發展。二是政策一體化。政府公共政策在區域協調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省有關部門要做好地方性法規文件的審核,避免惡性競爭、內部消耗,并探索差別化的扶持政策。三是市場一體化。市場是推動經濟增長“看不見的手”。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促進要素資源暢通流動,著力清除區域市場壁壘,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提高各種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四是保障一體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不均衡增長是常態。面對區域發展不平衡,政府要適當調整轉移支付政策,分步驟實現社保、醫保等的省內分類統籌,以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動態監測,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決策依據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原主任 何傳啟
中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世界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國際環境。《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通過對世界和中國現代化的定量評價和預測,可以動態監測世界和中國現代化進程,做到知己知彼,進而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決策依據。
世界和中國現代化的定量評價
首先,評價原理和方法。根據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國家現代化建設主要有五個目標,包括兩個階段目標和三個水平目標。兩個階段目標分別是: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實現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完成第二次現代化,實現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三個水平目標(國家現代化的實現程度)分別是:達到中等發達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發達水平,全國平均實現現代化;達到世界前沿水平,全面實現現代化。
世界和中國現代化的定量評價,包括第一次現代化水平和階段評價、第二次現代化水平和階段評價、綜合現代化水平評價,可以動態監測世界和中國現代化進程,包括國家現代化建設五個目標的實現情況和國際地位變遷,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評價對象為國家人口超過100萬和統計數據比較齊全的131個國家和中國34個省級行政地區,評價的時間跨度為1950—2018年。
其次,世界現代化的評價結果。在131個參評國家中,2018年有46個國家已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其中,28個國家已進入第二次現代化。2018年美國等21個國家為發達國家,俄羅斯等20個國家為中等發達國家,中國等37個國家為初等發達國家,肯尼亞等53個國家為欠發達國家。1950—2018年,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個數從1個上升到46個。1970—2018年,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國家個數從2個上升到28個。2018年發達國家全部進入第二次現代化。
再次,中國現代化的評價結果。2018年中國具有初等發達水平,處于發展中國家的中間位置(水平),國家水平排名為世界第48—65位之間(不同指標排名不同)。2018年全國平均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和工業化,基本實現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已具備向第二次現代化進軍的物質基礎。2018年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北京等12個地區全區平均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其中北京等5個地區已進入第二次現代化。
最后,江蘇現代化的評價結果。2018年江蘇全省平均具有中等發達水平,具有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2018年江蘇全區平均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和工業化,第二次現代化水平約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67%。根據第二次現代化定量評價結果,2018年江蘇全省平均已基本實現現代化。江蘇已具備向第二次現代化和發達水平邁進的客觀條件。
世界和中國現代化的定量預測
首先,定量預測。根據1990—2015年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的年均增長率,預測世界131個國家的未來水平和國際地位。其中,中國的大體情況是:2000年中國具有初等發達水平,國家水平居世界第78位;2020年左右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國家水平排名進入世界前60位;2035年前后達到中等發達水平,國家水平排名進入世界前40位;2050年左右達到發達水平,國家水平排名進入世界前20位;2080年前后走到世界前列,國家水平排名進入世界前10位。
其次,三項任務。從定量預測看,21世紀中國現代化建設將完成三項任務。一是在2020年左右(建黨100周年),全國平均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在2050年左右(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全國平均實現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三是在2080年前后(改革開放100周年),全國平均完成第二次現代化,全面實現現代化和偉大復興。
再次,五個目標。根據定量預測,21世紀中國將全面實現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五個目標。一是2018年完成第一次現代化;二是2080年前后完成第二次現代化;三是2035年左右達到中等發達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四是2050年左右達到發達水平,全國平均實現現代化;五是2080年左右達到世界前沿水平,全面實現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時間簡表
首先,歷程回顧(1840—2020年)。中國現代化的起點大致可以追溯到1840—1860年,歷史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清朝末年的現代化起步,二是民國時期的局部現代化,三是新中國的全面現代化。1840—1949年,現代化起步和局部現代化。1950—2020年,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一是全國平均完成第一次現代化和工業化,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二是從欠發達國家升級為初等發達國家,達到發展中國家的中間位置(水平);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其次,前景展望(2020—2080年)。中國現代化的未來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2020—2035年,適時進入第二次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水平,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2035—2050年,全國平均達到發達水平,全國平均實現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50—2080年,全國平均完成第二次現代化,全國平均達到世界前沿水平,全面實現現代化。
整理 張曉蕊 李昀熹
攝影 萬程鵬
編輯:封顥